张敬伟:美国反华圈泛滥深化西方矛盾

  中评社北京10月30日电/据大公报评论,美国再拉盟友圈。日前,美国、印度、以色列和阿联酋四国外长举行线上会议,就政治合作、贸易便利化和海上安全等议题进行探讨,西方媒体将此称为“新四方安全对话”或“中东版四方安全对话”。嗅觉敏感和不怕事大的西方媒体和分析家认为这是美国四方机制的扩大化,即从印太区域扩展到中东地区。自然,这个四方机制也被视为美国拉起的新反华圈。

  美国拉起的任何一个多边主义的圈子,都是拜登政府“美国回来”意识形态的实践,都是为了利用盟友的力量对华实施“极端竞争”。拜登时代的“美国回来”,看似多边主义的回归,实际上却是基于反华的“圈子多边主义”,即封闭性、排他性的党同伐异的多边主义。美国通过小圈子逼迫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样的多边主义是对全球化的严重伤害。

  拜登时代的“美国回来”最初对西方世界充满诱惑,尤其是被特朗普“单边主义”害惨的欧洲国家。随着美国不打招呼从阿富汗撤军,美欧关系受挫。法国和欧盟强化欧洲战略自主再提建立独立的欧洲安保力量,意味着大西洋两岸旧伤未愈又添新疤。为了附和“美国回来”,欧洲在涉港、涉台、涉疆以及南海等问题上,也鼓噪起一波波的反华喧嚣。但是,这既是对美帮腔,也是欧洲意识形态所致。因此,欧洲反华和美国反华本质是不同的。和美国对华“极端竞争”相比,欧洲要在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华经贸利益上作出平衡。

  “美国回来”失号召力

  随着美国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印太领域,美欧意识形态纽带还在,价值观同盟尚存,北约安保同盟关系也会维持,但在美国反华战略的天平上,法德等老欧洲国家已非重要砝码。

  美国正在打造核心反华圈。一是建立美澳日印印太四方机制,二是与英澳成立AUKUS联盟。两个核心反华圈让原有的反华同盟圈泛化了,“美国回来”的多边主义招牌也失去号召力。且不说美欧之间因为阿富汗撤军和AUKUS出现的罅隙,欧洲最关心的美国重返伊核多边协议也毫无进展。至于美国加入巴黎气候协议,拜登政府急于抢盟主地位,且将之作为反华筹码。

  更重要的是,美国战略转移到印太区域反华第一线,更让欧盟失落。后疫情时代的供应链紧张导致能源危机,欧盟担心美国战略转移难以应对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博弈。美国对俄德天然气项目的搅局,更严重分化了德国和东欧国家的矛盾。因此,美国打造两个核心反华圈,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地缘政治压力,但大西洋联盟关系也在弱化。

  “五眼联盟”也因美国亲疏远近而分化。美英澳的AUKUS联盟不仅严重伤害了法国利益和欧洲感情,也将加拿大和新西兰两个“五眼同盟”中的英语国家排除在外。因此,对于AUKUS帮助澳洲发展核潜艇,新西兰明确反对澳洲核潜艇进入新西兰领海。在对华关系中,新西兰也将政治意识形态和经贸关系分得很清。

  美国在印太组织核心反华小圈子,看似收获了反华小伙伴,却失去了美国曾经拥有的全球盟友大圈子。关键是,美国反华小圈子越小,西方世界越能看清美国多边主义的虚伪性。当美国盟友基于多边主义的利益关切被美国选择性忽视──如伊核多边协议,美国构建的盟友圈也就从泛化到消解了,美国功利虚伪的多边主义也就破产了。

  “盟友”内部各怀鬼胎

  即使在美日澳印内部,印度也不会成为美国坚定的反华棋子。中印固然有领土争端,印度对华发展也存在瑜亮情结,但这个南亚国家最大的目标是发展。因此,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四国机制,是假美国之力反华,而不甘愿成为美国的反华棋子。除了四国机制,印度也有不结盟的传统,也和中国同为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成员。

  英国具有投机主义传统。在欧盟,英国要做大西洋两岸的协调者;脱欧,是为了强化自己主体地位。因此,英国加入AUKUS、申请成为CPTPP成员,甚至向南海区域派出军舰游弋,除了彰显失落帝国的存在,就是为了摆脱脱欧的孤寂感,当然也是为了借力美国重建大国梦想。因而,英国对美国而言,其实靠不住。

  只有日本和澳洲,才是美国最铁杆的反华小伙伴。但是日本澳洲对华贸易严重依赖,因此也不可能全力配合美国反华。

  再看美国、印度、以色列和阿联酋四国机制,美国要想达到反华目的更不可能。印度加入其中是为了本国能源安全,以色列和阿联酋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拥护者和获益者。美国和以色列虽是铁杆盟友关系,但针对的不是中国而是伊朗。所以,这个四国机制是各取所需的松散利益体,不可能成为反华工具。

  美国反华圈泛滥不仅是多边主义的反动,也让美国变成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