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北部都会区 港人喜亦忧
中评社香港10月28日电/北部都会区方案是今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施政报告》的重要内容,提出五条铁路、33万个公营住房单位、超过50万新增就业岗位等规划以及深港“双城三圈”设想,融入国家发展力度前所未见。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北部都会区提出后在香港社会引起持续、广泛的关注,铁路、住房及土地回收等问题成为焦点议题,港人对北部都会区规划高度期待。但同时,港人对北部都会区计划的可行性、建设效率与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提出一些疑问和关切。此外,北部都会区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但规划公布后相关区域的社交媒体置业热度应声上涨,反而令部分港人产生“上楼更难”的担忧。
如图1所示,作为本次《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林郑月娥特首任内第三个大型地区发展规划,北部都会区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横向对比往年林郑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与“跃动港岛南”,北部都会区占施政报告舆情声量的比例虽不是最高,但负面情绪却最低,反映出香港社会各界乐见并期待北部都会区规划。如图2所示,《施政报告》发表两周有余,北部都会区热度仍持续延烧,后续议题讨论不断,更加显示出港人对于这一规划的高度兴趣,切实期待北部都会区的无穷潜力。不少港人称赞北部都会区的提出,代表着港府思维终于转变,不再将北部地区视为隔绝内地与香港的“边境”,而是将其视为深港共融的“纽带”,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观点认为,北部都会区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局观,不仅从项目主导转向社区营造,统合整个新界发展,更努力融入国家大局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作为“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的新方略”,北部都会区目标“构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规划涉及铁路交通、住房建设、科创研发等多个领域。如图3所示,在《施政报告》重点提及的几大领域中,铁路建设关注度最高,其次为新田科技城等科创相关项目,余下领域关注度相对平均,总体上港人对于北部都会区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
根据规划,北部都会区将会兴建5条铁路,联通规划区与前海特区、深圳以及整个新界北。有观点看好连接洪水桥、厦村并最终连接深圳前海特区的港深西部铁路,认为这条铁路将联通国家最重视、最尖端的前海合作区,效果最为实际,潜在效益也最大。而其他线路,特别是东铁线延至罗湖以及北环线连接东环线两个项目,则是质疑声音较多。有港人提出意见,现时东铁线运力高度饱和,继续延伸东铁线并连接北环线势必令情况进一步恶化,应当优先增加连接九龙与新界的铁路或增加东铁线车轨数。亦有民众抱怨元朗、屯门等多区交通堵塞情况严重,发展北部都会区应当优先考虑道路建设,对于经济发展与民生便利意义更大。此外,亦有民众建议新建铁路可引入内地轨道交通公司,不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亦有助于未来跨境对接。
北部都会区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提升香港的科创实力。特区政府计划进一步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扩大原有的港深创科园规划面积近两倍,并整合落马洲发展枢纽等多个项目成为“新田科技城”。总体上,网民对于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深港创科合作,利用深圳雄厚的科研实力辐射香港的方向表示肯定,但也有观点批评港府思维僵化,忽视香港创科难以发展难在缺乏工业体系制造,难以将研究成果市场化。若一味只以基建促科创,最后只是又一个沦为房地产项目的“数码港”。
北部都会区另一大重要目标,则是缓解困扰香港二十年的土地与住房问题,故规划在30000公顷范围内增加超过90万个住房单位。为此政府表示未来将放宽祖堂地交易门槛,并继续大力回收土地用以发展。报告中特别提及过去两年已回收90公顷土地,远胜过去五年之和。许多港人认为开发新界土地,开发周期与成本均远远优于填海,政府此举是切实有效缓解香港土地与住房问题的办法,但同时亦希望政府在此基础上,缩短土地开发周期及减少土地回收程序,尽快让这股“远水”解上香港市民的“近渴”。部分持有土地的新界村民对于政府开发新界表示欢迎,并支持政府放宽祖堂地交易门槛,但亦有部分当地区议员担心回收祖堂地会令长期租种该类土地的农民失去生计,对香港本地农业造成影响。
如图4所示,香港社交媒体对于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的几大区块关注度分布较为均匀,唯洪水桥/厦村地区受到港深西部铁路的带动,关注度最高。港人普遍期待港深铁路直通前海特区后带来的发展动力,同时流浮山与深圳高科技企业云集的南山区隔海相望,在此建设科创设施能够充分连接内地科技发展前沿,带动香港科创发展。
在总体肯定北部都会区的战略方向与意义之外,港人亦从各方面对港府能否实现这一宏伟规划提出了各种疑问。如图5所示,重中之重是土地来源问题,其次则是北部都会区与特区政府其他地区规划之间的兼容问题。2018年的施政报告府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此外还有2020年的“跃动港岛南”计划,市民普遍担心港府难以平衡发展资源分配,掌握先后主次,导致最后一事无成。同时,单单“明日大屿”预算6000亿港币,有估算更认为成本可能高达万亿,北部都会区建设规模如此宏大,成本只会更高,民众担心港府财政恐怕难以四面开弓。此外,《施政报告》并未给出明确的北部都会区发展时间表,也引发市民质疑特区政府是不是又在“画大饼”。
北部都会区的提出,直接刺激了港人对于新界北周边的置业热度,短期内给北区、屯门区楼市带来政策红利。如图6所示,对比今年前9个月与施政报告公布后的社交媒体置业热度,北区热度上升最快、屯门也有显着上升。网民纷纷反映,尽管北部都会区概念只是刚刚提出,但相关区域内多个业主立刻选择封盘待售、或加价推出,显然是看好区域内未来楼价前景。一些港人认为,规划落实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铁、车站选址等仍存在许多变数,故短期内难以看到新界北大面积“起楼”,但十分担忧发展商、二手业主藉机涨价,住房供应量远远赶不上楼价上涨,感慨连原本置业“低水”的新界北都变得难以企及。
中评智库认为,北部都会区规划的提出,为新时代“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开了一个好头,港人持续高热度的关注与议论,充分反映出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期待。香港特区政府今后应该以开发建设北部都会区为契机,更加积极有为,杜绝空谈,真抓实干,在土地、交通、基建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高效推动规划,必须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见到成效,甚至能够拿出亮眼成绩来,才有可能获得主流民意的信任与支持。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10月28日电/北部都会区方案是今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施政报告》的重要内容,提出五条铁路、33万个公营住房单位、超过50万新增就业岗位等规划以及深港“双城三圈”设想,融入国家发展力度前所未见。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北部都会区提出后在香港社会引起持续、广泛的关注,铁路、住房及土地回收等问题成为焦点议题,港人对北部都会区规划高度期待。但同时,港人对北部都会区计划的可行性、建设效率与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提出一些疑问和关切。此外,北部都会区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但规划公布后相关区域的社交媒体置业热度应声上涨,反而令部分港人产生“上楼更难”的担忧。
如图1所示,作为本次《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林郑月娥特首任内第三个大型地区发展规划,北部都会区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横向对比往年林郑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屿”与“跃动港岛南”,北部都会区占施政报告舆情声量的比例虽不是最高,但负面情绪却最低,反映出香港社会各界乐见并期待北部都会区规划。如图2所示,《施政报告》发表两周有余,北部都会区热度仍持续延烧,后续议题讨论不断,更加显示出港人对于这一规划的高度兴趣,切实期待北部都会区的无穷潜力。不少港人称赞北部都会区的提出,代表着港府思维终于转变,不再将北部地区视为隔绝内地与香港的“边境”,而是将其视为深港共融的“纽带”,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观点认为,北部都会区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局观,不仅从项目主导转向社区营造,统合整个新界发展,更努力融入国家大局发展,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