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读“140岁”的鲁迅
但凡家里有书的人,几乎必然有几册鲁迅作品。早在1938年,就有了第一个版本的《鲁迅全集》,还为这套书特地成立了“鲁迅全集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仅《鲁迅全集》就出版了1958年版、1981年版、2005年版。还有其他出版社,及其他单行本,尤其在诞辰140周年这样的大日子,除了公版的鲁迅作品,他人写鲁迅的作品也纷纷出版,《鲁迅:大先生,小日子》《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这样的鲁迅》……
9月,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的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鲁迅手稿全集》新书首发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这些国家级的纪念活动之外,其实鲁迅还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年轻人的视线中。
“猹在咬瓜了”“还有一棵也是枣树”成为T恤上的印花,“你是个好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确是我说的”成为书签上的slogan……当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作品都已成为经典——束之高阁的那种,鲁迅依然走在时尚的前沿。
一个“梗”的诞生,首先要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和认同度,这也从侧面说明,鲁迅的文本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看。鲁迅都“140岁”了,我们为什么还读他?
这一届年轻人,与鲁迅的亲密接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狂人日记》……那是一个被教科书建构的鲁迅;一个是网络段子,很多话都可以是鲁迅先生说的,闰土与猹也成为一种CP,那是一个被亚文化解构的鲁迅。
然而,当《觉醒年代》一类的影视作品横空出世时,这些年来我们与鲁迅之间的一种不同以往的关系就显露昭昭。他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兼具理想与现实,那两棵枣树也超越了“梗”的价值,站成一种永恒——年轻人有了重构鲁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