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公立医院不满指数攀最高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近期香港多家公立医院接连曝出医疗事故及负面舆情,令早就处于风口浪尖的公立医疗系统再度招致全社会尖锐质疑:10月12日玛丽医院一名护士因误将钾溶液当盐水冲洗导管,一度令病人心跳停顿;10月13日,资深传媒人江迅因病在仁济医院逝世,家属称其临终前饱受全身剧痛折磨长达十数小时却未获院方关照;此外,还有市民因接种疫苗后出现疑似不良反应赴玛嘉烈医院求医后,医护却忘记向卫生署呈报个案。在各种问题的刺激下,香港社交媒体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不满情绪指数最近攀升至近两年半来的最高位。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港人对公立医院系统的不满情绪,并未随着疫情的缓和受控而有所降低,反而暴涨至近年来最高点。主流民意对公立医院人员的推诿卸责、敷衍散漫等长期弊病予以强烈批评,急切呼吁唯有大刀阔斧改革,公立医疗系统人手短缺、行业保护主义、医护不负责不敬业等问题才有希望解决。
如图1所示,自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黑医护罢工、公院容量超载等因素影响,香港社交媒体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不满情绪指数不断上升,近日一系列公院医疗事故及涉医负面事件,尤其是受到江迅病故事件的刺激,更令不满指数攀升至近两年半来的最高位。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港人藉由这个时机大倒苦水,分享他们在公立医院遭到医护刁难、拖延、冷眼的各种遭遇,“态度差”、“不负责”、“乱用药”、“无同理心”、“等好耐冇人管”成为不少市民谈及在公立医院求医经历的共同语言,有市民感慨若有急病入公院“只能自求多福”,还有市民建议“有钱去私家医院”,甚至有市民激动喊出“远离黑医院”等等。由此可见,作为香港公共福利制度最重要一环、且曾经备受外人欣羡的公立医疗体系,竟然在今天已经遭到广大市民的不断抨击,这是何等悲哀!
香港公立医疗体系人手不足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期的江迅事件则是该问题酿成的又一起悲剧。由图2可知,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相比,香港医生数目与总人口之间的比例极低,每1000港人仅能获分配到2名医生,不仅远低于公共福利较优质的挪威等北欧国家,也逊色于包括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人口密度较大的东亚社会。
对于人手不足这个最突出问题,医管局对此似乎毫无办法,不仅不能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医护人手,更难以阻截连年高企的医生流失率,政府正在研拟的引入非本地医生制度的预期成效同样被公众怀疑。如图3所示,近10年来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率长期盘踞在5%以上的高位;受2019年修例风波影响,近两年的医生流失率更曾突破6.4%的水平,令公营医疗系统更加不堪重负。有网民痛批,政府要为公立医院之乱负全责,不能“为小众利益,不理大众”,如果再不引入外来医生补充人力,只会令更多市民受难。
人手短缺问题只是表象,因政治立场问题造成的一些医护人员反政府、反社会人格,进而对救死扶伤的崇高医疗工作缺乏公德心、同情心,才是近年来香港公院医患关系急剧恶化、涉医负面舆情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如图4所示,通过对医护人员社交媒体追踪式大数据画像发现,修例风波令该群体整体政治光谱急剧“黄化”,令本来应坚持公共利益、不涉政治、专业为本的医疗机构,沦陷为一个“泛政治化”修罗场。
前年黑暴肆虐期间,不少医护公然声援、庇护暴徒,带头煽动起底网暴之风,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医管局员工阵线”更罔顾市民安危发动“罢工”,令社会人心惶惶。虽然国安法效应下,“杏林觉醒”、“前线医生联盟”等乱港团体纷纷作鸟兽散,医护群体政治光谱逐步远离激进区间,但总体平均值仍亲近反对派。这也引发许多港人对医护群体以各种方式策动“软对抗”的高度担忧,也直指政府纵容公立医疗系统“独立王国”坐大。
以“移民出走”相逼、企图陷医疗系统于瘫痪,似乎成为乱港医护“软对抗”的新手段。结合图5可知,通过大数据活跃用户画像发现,与上个月相比,目前香港各界专才移民意向比例均不同程度降低,但医护群体已经跃居首位,成为当前移民意向者占比最多的职(行)业。而结合过去一个月《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进入立法会审议的最新进展,更可以突显出离改革深水区越近、改革阻力越大的现况。
当前医护移民潮的最大苦果,最终还是由广大市民集体承担。特别是当公院、私院医护同时受到出走潮冲击,造成了私院以更大力度挖角公院,公院资源和人手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理顺公私医疗体系,防止医疗资源错配,既是政府需要高度关注、改革的方向,也是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有网民表示,如果每个公院医护等着跳去私家医院享受更好待遇,那根本就不会有人认真照看和治疗公院病人;还有网民气愤地分享某次住院时被护士“你有能力就转去私家”的冷言冷语,暴露出香港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实事求是地看,香港公立系统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饱受诟病,一方面与“泛政治化”造成部分医护缺乏责任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不少医护不满现有公立医疗体制、带着牢骚和怨气工作有关。如图6所示,“工作时长”及“薪酬待遇”,是刺激医护对公营医疗系统产生负面情绪的两大主要原因,故在上述背景下,“由公转私”的诱惑就进一步助长了公院医护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问题。在公营医疗系统中,收入最高的顾问医生月薪可达20多万,尽管这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属于极高收入,但仍逊色于年薪普遍数百万的私家医生。此外,也有部分医护对医管局的运作机制多有怨言,不满于承担过分冗余的行政工作,令人手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至于近期港府拟修例引入非本地医生,港人对成效普遍不看好,如有观点认为此次修例形同“政府准备开水闸,但最后可能一滴水都无”。在上述背景下,一些港人提议在大力整顿医界的同时,还应在香港设立两地合资医院,引入内地优秀医疗团队,打破本地利益集团垄断。若回顾今年香港社交媒体对内地医疗的观感变化,可以明显发现(如图7),新冠疫情爆发后,内地医护英勇抗疫、团结协作、科学治疗的形象给不少港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内地协助香港核酸检测、建设社区医疗设施(方舱医院),令许多港人眼前一亮,对内地医疗的正面情绪不断上升,在香港公立医院顽疾难解的背景下,进一步刺激了港人对引进素质高、精通英文与广东话的内地医生的需求。
中评智库在过去一年曾多次就香港公立医院现存问题、突出矛盾、民意痛点、改革期待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评估,近段时间来社会各界也就如何解决港人在公院看病难、在私院看病贵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可行建议。江迅先生不幸病故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但这起事件令港人痛斥公院医疗问题的汹涌民意彻底浮现出来,令人高度担忧。香港特区政府如果再不能在事关广大市民生命、维护社会最基本公平的“兜底”问题上拿出魄力、拿出实效,类似悲剧注定会反复上演,施政就会离民心越来越远!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近期香港多家公立医院接连曝出医疗事故及负面舆情,令早就处于风口浪尖的公立医疗系统再度招致全社会尖锐质疑:10月12日玛丽医院一名护士因误将钾溶液当盐水冲洗导管,一度令病人心跳停顿;10月13日,资深传媒人江迅因病在仁济医院逝世,家属称其临终前饱受全身剧痛折磨长达十数小时却未获院方关照;此外,还有市民因接种疫苗后出现疑似不良反应赴玛嘉烈医院求医后,医护却忘记向卫生署呈报个案。在各种问题的刺激下,香港社交媒体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不满情绪指数最近攀升至近两年半来的最高位。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港人对公立医院系统的不满情绪,并未随着疫情的缓和受控而有所降低,反而暴涨至近年来最高点。主流民意对公立医院人员的推诿卸责、敷衍散漫等长期弊病予以强烈批评,急切呼吁唯有大刀阔斧改革,公立医疗系统人手短缺、行业保护主义、医护不负责不敬业等问题才有希望解决。
如图1所示,自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黑医护罢工、公院容量超载等因素影响,香港社交媒体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不满情绪指数不断上升,近日一系列公院医疗事故及涉医负面事件,尤其是受到江迅病故事件的刺激,更令不满指数攀升至近两年半来的最高位。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港人藉由这个时机大倒苦水,分享他们在公立医院遭到医护刁难、拖延、冷眼的各种遭遇,“态度差”、“不负责”、“乱用药”、“无同理心”、“等好耐冇人管”成为不少市民谈及在公立医院求医经历的共同语言,有市民感慨若有急病入公院“只能自求多福”,还有市民建议“有钱去私家医院”,甚至有市民激动喊出“远离黑医院”等等。由此可见,作为香港公共福利制度最重要一环、且曾经备受外人欣羡的公立医疗体系,竟然在今天已经遭到广大市民的不断抨击,这是何等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