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向世界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在保罗·罗伯逊故居内,摆放着罗伯逊的介绍展板和肖像(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0月6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费城西部,坐落着一栋红砖墙、白柱白窗的尖顶三层住宅,门前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保罗·罗伯逊,学者、运动员、演员、歌手、全球活动家”。

  罗伯逊是20世纪享誉国际的美国黑人男中音歌唱家。他也是迄今所知,在美国和世界第一位公开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外国歌手,并屡次为中国抗战义演、募捐。

  才华横溢的黑奴之子

  照片里,罗伯逊身材高大,肩背挺直,在大学毕业照里尤其抢眼——上百名白人学生里,他是唯一一名黑人。

  保罗·罗伯逊故居博物馆馆长贾尼丝·赛克斯-罗斯对新华社记者说:“他非常自豪地展示自己,他想要展现黑人不仅能接受良好教育,而且可以达到最高水准。”
他是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罗格斯大学历史上招收的第三名、当时校园里唯一一名黑人学生。在校期间,他两度入选全美职业橄榄球联盟全明星阵容,是历史上首名入选的黑人球员。他还连续四年夺得校际年度演讲冠军,成为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会员,是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辞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仍是校园里唯一黑人学生,以全年级第三名成绩毕业。他流利使用拉丁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言。他一生博览群书,发表过大量演讲,为报刊撰写文章。故居博物馆展出了他的演讲评论选,厚如字典,至少上百万字。
一名黑人在当时的美国取得如此成绩,当然不易。事实上,刚进罗格斯大学,罗伯逊就报名参加校橄榄球队,但在选拔赛中遭遇“群殴”,被打得鼻梁骨折、肩膀脱臼。他想退学,因父亲坚持才留下来。

  罗伯逊的父亲生而为奴,15岁时从南方种植园逃到北方,靠自学成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第一位长老会黑人牧师,教众大部分是白人。父亲的榜样力量,对罗伯逊一生影响至深。   “哪个社会对人类更好?”

  罗伯逊原本过得春风得意,却主动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

  他曾写道:“艺术家必须有立场,必须选择是为自由,还是为奴役而战。我已做出选择,我别无其他选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罗伯逊赴西班牙前线支持反法西斯斗争,在英国威尔士矿井为矿工演唱,为推动美国立法阻止白人私刑杀害黑人奔走,大力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他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消除种族压迫,多次批评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在国际上揭露美国黑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在故居博物馆的大学生义务讲解员索菲娅·韦格拉兹看来,身为黑人,罗伯逊对种族主义有切肤之痛,这使他把帮助所有遭受歧视和不公的人们,看得比自己的艺术生涯更重要。

  二战后,麦卡锡主义肆虐美国。1950年,罗伯逊被列入美国政府黑名单,护照被吊销,唱片和电影被禁公开发行。由于害怕被贴“红色”标签,就连黑人民权人士也对他避而远之。

  一本关于罗伯逊的传记写道:“所有门,通往舞台、银幕、音乐厅、电台、电视台和录音室的门,都对他关闭。他的收入从每年超过十万美元直线下降到不足六千美元,这种状况持续了近十年。”

  罗伯逊不后悔,也不屈服。他说:“哪个社会对人类更好?这个大问题从来不靠辩论解决。布丁的好坏,吃了才知道。让各种社会制度在和平共处的条件下相互竞争,让人民自己作决定。”

  “我内心依然在唱歌”

  1976年1月,罗伯逊在费城姐姐家中病逝,终年77岁。1994年,这栋房屋在空置逾12年后,被“西费城文化联合会”收购并着手修复,辟为他的故居和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如今,每年约有一两千名访客。
韦格拉兹说,她妈妈是罗伯逊的影迷和歌迷,但对多数和她一样的美国年轻人来说,罗伯逊是个陌生的名字。   不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留言充满敬意。有听众援引《老人河》的经典歌词说,“直击我心”;一名幼时和矿工父亲一起听罗伯逊演唱的英国人说,感谢罗伯逊的歌声“给矿工以人格尊严”。
罗伯逊生前说:“我在世界各地唱过我的歌,我发现某种共同纽带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黑人的歌当作自己的歌来听。”

  75岁生日时,罗伯逊得到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祝福,他回复道:

  “虽然这几年我不再活跃,但我想要你们知道,我还是同一个保罗,一以贯之致力于全世界人类争取自由、和平和博爱的事业……虽然病痛迫使我退休,你们可以确信,我内心依然在歌唱:

  但我继续大笑,而不是哭泣,

  我必须继续斗争,直至死亡。

  老人河,它只是一路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