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王春新谈香港北中南布局
中评社香港10月20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也是本届香港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报告以“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为题,其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建设、“双城三圈”空间格局等概念,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规划了北部都会区,希望与深圳进行有效的衔接,共同打造深港全球都会。”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这一亮眼的规划可令香港从经济方面融入深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与内地加强合作。
施政报告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效应。王春新认为,这些举措对香港科创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扩大科学园面积也是一大亮点,但香港如果要发展好科创产业,需要两大动作:一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在北部地区打造一个大面积、世界级科创产业园。
“北部都会区概念提出后,真正增加的住宅数量是17.5万套。这个数量对于香港房屋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要彻底解决香港房屋供不应求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还是有较大差距。”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王春新提出两个具体建议:第一,开发流浮山以及在元朗海边填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区打造世界级的科创产业基地。第二,在“明日大屿计划”南部,即长洲岛南部规划一个现代物流中心,填海20平方公里左右。
谈及香港整体规划布局,王春新强调,此次北部都会区的提出迈出了新的一步,未来香港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应该更加明确。他谈到,可以采取“北科技、中金融、南商贸”的方式,由北向南的明确分工,可以让香港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就业、产业发展也会更加平衡。
以下为专访问答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评价新一份施政报告?
王春新:总体来讲,此次施政报告内容比前几份更值得肯定,从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态度,到开始为香港制定发展目标和长期规划,算是新的尝试,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但要让香港未来发展得更好,政策措施能够更加到位、有效,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此次施政报告非常重视如何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并就此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行动。例如在完善“一国两制”实施章节中,提出积极推展二十三条本地立法工作、贯彻落实新的选举制度、加强宪法与基本法教育、维护国家安全等。施政报告经济新动力这一章节中亦提出香港要建设“八大中心”,而这八个中心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专门为香港设计的,例如巩固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等。
另外,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规划了北部都会区,希望与深圳进行有效的衔接,共同打造深港都会区。这是一个较为亮眼的规划,可以令香港从经济方面融入深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与内地加强合作。
中评社记者: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您如何评价“北部都会区”这一概念?
王春新:我此前一直主张香港要重点开发北部地区,与深圳连成一片,两地互动发展、优势互补。目前北部都会区还是一个概念,主要是将新界北区和元朗组合起来,开拓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施政报告中主要划定了300平方公里土地范围,并规划了五个铁路项目,还是采取了土地规划加基建规划的传统做法。在划定的300平方公里开发区域当中,元朗、天水围、上水和粉岭这三个地区已经发展为成熟区域。此外,政府在前几年陆续规划了六个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和粉岭北、洪水桥和夏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一带、文锦渡、新界北新市镇。所以,其实整个北部都会区已经涵盖三个成熟区域及六个规划中区域。
若要将北部都会区建设变成以创新科技为主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还有很多事项需要推进。施政报告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将增加创科用地,善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效应。这些举措对香港科创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扩大科学园面积也是一大亮点,但在我看来香港如果要发展好科创产业,需要两大动作。
一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香港营商环境很好,但营商环境主要针对贸易与投资,与创新环境有很大不同。香港科创产业发展不够好的重要原因,就是创新环境不佳,不如深圳和欧美国家。因此,我提出创新环境的八大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政府做出任何的政策决策都要从创新思维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
第二个要素是创新模式。全世界有两种创新模式,一种是在地自创模式,也就是“十四五”规划里讲的自主创新模式,欧美、日韩以及深圳都是采取这样的模式。这个模式虽然需时长,但效果好、有价值。另一种是平台引进模式,希望通过平台引进国外技术人才来发展高科技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个要素是科技与产业密切对接。通过“官产学研”的结合,将研究成果产业化。香港过去由于产能转移,对接做得不好,导致现在进行对接难度加大,但这一要素无论如何都要推动。
第四个要素是政府对创新科技的有效支持。施政报告中提到,政府近年来在科创产业方面投入1300亿,但我认为政府的支持不应只是在资金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研发,形成专利后专利权如何归属?美国大多数都是给创新人员,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积极性去发展,政府再从发展中取得税收等收入。香港过去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未来还需要加码。
第五个要素是创新金融与创新科技的深度融合。若要发展创新科技,创新金融非常重要,一般金融服务不了创新科技。
第六个要素是科技人才。香港在引进人才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很多情况是外来人才找不到平台和相关产业,本地培养的人才也留不住。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把人才放在创新环境的第一位,因为之前的五大要素是更为基础的部分。
第七个要素是创新成本。香港的各项成本都很高,初创企业很难发展起来。即便是科学园租金也不便宜,因此降低科创成本这一项非常重要。
第八个要素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部分目前香港做得还算不错。
二是应在北部地区打造一个大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世界级的科创产业园。可以在产业园中实行一些特殊政策,例如提供产业化支持、优惠住房政策。我此前提出的“新居屋计划”就可以在产业园内率先实行,甚至可以推行加强版的“新居屋计划”,居屋面积更大、环境更好,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做创新科技产业。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舒缓香港住房紧张的问题?
王春新:我认为北部都会区的确会增加一些居住房屋,但如果想全面解决房屋问题还有待努力。
从总量来看,北部都会区整体规划未来大概会增加17.5万个住宅单位。按照30年的发展速度,每一年大概增加5000~6000个住宅单位,这个水平其实并不高。整个北部都会区未来的总住宅量是90.5万套~92.6万套,已有住宅数量是39万套,主要分布在天水围、元朗、上水和粉岭三个已经开发成熟的区域。此外,已经规划但未完全开发的有35万套,主要分布在前面提到的六个新发展区域,所以北部都会区概念提出后,真正增加的住宅数量是17.5万套。这个数量对于香港房屋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要彻底解决香港房屋供不应求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还是有较大差距。
中评社记者:施政报告在土地供应章节中指出,香港由2019年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为3000公顷。政府将进一步检视“绿化地带”,释放“绿化地带”的发展潜力,以及考虑修订《新界条例》,释放新界祖堂地。您如何评价施政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土地房屋措施?
王春新:我觉得增加土地供应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根据我最新估算,香港至少需要12,000公顷的土地来发展,而不是政府所说的3000公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我将改善居住条件所需的土地面积都计算入内,香港居住水平不高,不符合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特质,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香港来。因此,改善居住条件也是香港面向未来二三十年的远景规划中所需要考虑的部分。
目前北部都会区已经增加了600公顷的土地供应,再加上“明日大屿计划”将来可能会增加2000公顷,新界北六个新发展区共4500公顷左右,但与我们所需要的12,000公顷相差还很远。
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我有两个具体建议。第一,开发流浮山以及在元朗海边填海,整个元朗西差不多可以开发出3000公顷土地,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区用来打造世界级的科创产业基地。根据我的研究,在元朗西部进行填海并不影响自然环境,因为那个区域的水不深,有不少外地人养蚝,亦远离米埔自然保护区。此外,填海也不会影响海上运输,元朗西归属香港管理的海域有60平方公里,如果填海18平方公里,只会占香港管理海域面积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在“明日大屿计划”南部,即长洲岛南部规划一个现代物流中心,填海20平方公里左右。这个建议是2017年由团结香港基金提出的,我很赞同。填海后可以将葵涌货柜码头搬过去,再打造一个比葵涌货柜码头更大的海上运输基地,将葵涌货柜码头地区腾出来发展居住及商业用途。
如果能够落实这两项建议,香港所需的12,000公顷土地便绝大多数都有了着落。
除了寻找更多土地、大胆开发土地以外,香港还应增加房屋的供应。但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香港房屋的炒卖问题很严重,如果没有严格划分两个市场,或者实行“双轨制”,住房问题还是很难得到解决。再加上现在香港的公共房屋中还是公屋占主体,公屋成本高、政府负担重,港人也无法得到自己的房屋资产。因此,要采取“新居屋计划”,大量推出“双轨制”管理的居屋。
中评社记者:施政报告提出,未来北部都会区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您认为“双城三圈”空间格局概念有何积极意义?
王春新:我觉得这是有关港深两地的衔接问题。“三圈”主要是说与深圳衔接的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双城”就是要打造港深全球都会。
关于打造港深全球都会,2006年深圳召开第一次港深合作论坛时我就提出了港深携手共建世界级都会这一概念,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赞成。2007年第二次港深合作论坛在香港召开,香港行政长官和深圳市长都在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港深合作共建国际都会。港深两地在科技、物流、金融、生活圈等方面的合作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很多探讨,“双城三圈”在港深两地边界地区作出空间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我认为要真正把深港两地打造为世界级都会,还要下更大的功夫。第一,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在科创方面大家各有优势,所以未来香港与深圳在此方面的合作应该有更加合理的布局。
第二,金融方面的合作。目前金融的重点在港岛与前海,未来可以作出更多合作安排。深圳以创新金融为主,香港以银行保险与传统资本市场为主,其中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整合,例如民生金融合作、创新金融合作、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但这些内容不是“三圈”就能解决,需要更大的规划与目标。
第三,航空物流、商贸物流方面的合作。这一部分目前的重点在香港南部,未来两地在此方面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两城三圈”的提出是有意义的,它在边界地区开发了三个不同的功能区。未来香港如果能够打造一个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创基地,与深圳的合作空间就会更大,因此香港在此方面的发展定位及目标应更明确、更具体、更大手笔。
中评社记者:您的其他补充观点。
王春新:我认为有两个部分非常重要。一是香港整体的规划布局问题。此次北部都会区的提出迈出了新的一步,未来香港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应该更加明确。我认为可以采取“北科技、中金融、南商贸”的方式。香港北部地区包括北部都会区、沙田科学园、流浮山一带的世界级科创平台都属于北部,重点发展科创;中部地区包括港岛、九龙,进一步优化,发展为香港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南部地区打造为新的海上物流基地,再加上大屿山机场,形成南部的商贸运输格局。这样由北向南的明确分工,可以让香港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就业、产业发展也会更加平衡。
二是香港教育优势的发挥,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打造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创基地时,可以划定一部分区域建造香港大学教育新区,香港各大高校可以在新区内设立分校,大湾区高校也可以设立分校,让内地及周围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来共同发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也能够支持香港的科创产业发展,二者可以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未来新区可以招收到大概30万大学生,每年为香港带来至少800亿的收入。
中评社香港10月20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也是本届香港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报告以“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为题,其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建设、“双城三圈”空间格局等概念,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规划了北部都会区,希望与深圳进行有效的衔接,共同打造深港全球都会。”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这一亮眼的规划可令香港从经济方面融入深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与内地加强合作。
施政报告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效应。王春新认为,这些举措对香港科创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扩大科学园面积也是一大亮点,但香港如果要发展好科创产业,需要两大动作:一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在北部地区打造一个大面积、世界级科创产业园。
“北部都会区概念提出后,真正增加的住宅数量是17.5万套。这个数量对于香港房屋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要彻底解决香港房屋供不应求和居住条件差的问题,还是有较大差距。”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王春新提出两个具体建议:第一,开发流浮山以及在元朗海边填海,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区打造世界级的科创产业基地。第二,在“明日大屿计划”南部,即长洲岛南部规划一个现代物流中心,填海20平方公里左右。
谈及香港整体规划布局,王春新强调,此次北部都会区的提出迈出了新的一步,未来香港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应该更加明确。他谈到,可以采取“北科技、中金融、南商贸”的方式,由北向南的明确分工,可以让香港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就业、产业发展也会更加平衡。
以下为专访问答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