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香港应如何建设高水平创科人才高地?
来源:大公报 作者:吴志斌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周二(9月28日)闭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会议期间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主席又指出在进行相关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香港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又该如何因应国家的最新人才战略呢?
尽快检视人才政策和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议上特别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列为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但创科中心必须要有高水平人才的支持,香港需要重新检视人才政策和方向,尽早制定一套完整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以期在全球白热化的人才争夺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务院日前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除了强化香港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优势外,还提出促进香港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完善国际人才服务、创新基金、孵化器、加速器等全链条配套支持措施。特区政府早前发布的《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亦指出,本港“人才资源丰富”,其中在创科人才方面,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名”的大学,数以千计的创科学者及研究人员,以及联系国内外一流科研人才的能力。
然而,与连续多年成为内地最多人口净流入城市的深圳相比,香港培养及吸引创科人才的力度仍有不小差距。2021年4月的数据显示,深圳市科技人才逾20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600万人,深圳科技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逾三分之一。而香港为了吸纳世界各地的创科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于2018年5月实施“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首年名额定1000个,截至2020年2月,创新科技署只批准了321人。这显然与政府的预期差距甚大。
毋庸讳言,本届政府对创科的重视超过历届政府。过去4年,香港循着八大政策方向推动创科发展,包括增加研发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提供创投资金、提供科研基建、检视现行法规、开放政府数据、改变政府采购方法和加强科普教育,至今投放了超过1100亿港元落实多个项目。但受制于本港科创企业数量相对不足、加之房价房租等生活成本昂贵,以及前些年社会环境巨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来港发展。
人才是创科发展的关键,政府应透过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培育和挽留人才,多管齐下壮大创科人才库。除了推动创科生态持续发展以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外,应积极推动本地大学与世界顶尖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及实验室,进行环球科研合作,把科研项目于香港落地,日后可以产业化。
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
特区政府目前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初创企业同时培育人才。其中,“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援由六所大学团队成立的科技初创企业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创科创投基金”则以配对形式投资在香港的初创企业。香港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亦有不同的培育及加速器计划,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财政、技术及业务支援,以及工作空间和共用设施。此外,政府透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其他入境计划吸纳海外人才来港发展。特区政府在近年亦已制订香港人才清单,为11项专业(包括资产管理专才、海运保险专才、金融科技专才等)提供入境便利,并推出为特定行业而设的人才计划,如“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以更有效地及聚焦地吸纳相关专才。
发展创新科技对于香港改变产业单一结构,提升经济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作用。中联办主任骆惠宁9月30日先后走访慰问香港渔民、创业青年、社区居民、临街商铺和“笼屋”住户,其中骆主任特意前往位于钢线湾的数码港,看望从事创新科技发展及创业的青年。骆惠宁指出,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不仅要培育和引进大批高端科研人才,在一些科研领域形成突出优势,还要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空间问题,这就必须要融入国家科创体系和发展大局,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骆主任的话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区政府应因应中央人才战略,尽快出台更加全面完善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使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湾区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