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骆惠宁是如何听取民意的
来源:大公报 作者:靖海侯
国庆节期间,中联办干了一件“大事”:走基层。
在内地,干部走基层是职责所在和工作方法,并不新鲜。在香港,走基层叫“落区”,特区政府官员也时而安排,但中联办干部“落区”,市民还觉得蛮新鲜的。
中联办在港走基层,当然不是今年才有。去年国庆期间,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就去过劏房。实则,自香港回归后,中联办为了服务香港、联系两地、献策中央,也常安排人“落区”,大都是“只做不说”罢了。
过去“只做不说”,体现了中联办的一种工作作风,也是迫于无奈。曾经,中联办在港地位“模糊”,活动高度敏感,反中乱港势力盯得紧。如果中联办“落区”涉及所谓香港高度自治内的事务,他们就会肆意诋毁和攻击,说中联办越俎代庖、“西环治港”等等。在原有的社会政治生态下,就是接触普通市民,中联办也不得不“低调”。
如今,香港拨乱反正,中联办管治地位再明确,各项活动已然“脱敏”。作为中央驻港机构,兼具服务香港同胞和监察特区政府施政职责,再走基层自然已毋庸“遮遮掩掩”,可以光明正大了。所以说,香港拨乱反正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特区管治效能,客观上也“解放”了中联办,提升了其地位,使其履职尽责更为从容,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时移世易,中联办走基层不只在“见光”,也在“全面升级”。骆主任9月30日的“落区”就与以前大不一样。
为民谋利 与民同行
骆主任亲自挂帅,开展这项名为“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的活动,可谓用心良苦:1.特殊时点,凸显家国一体,重申“香港好,国家更好”的发展逻辑;2.着眼基层,明示工作方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3.以身示范,引导特区政府跟进,表达中央对香港“良政善治”的发展期望。
一言以蔽之,骆主任通过“落区”释放的信号,就是明确“为人民服务”这个工作宗旨,“为民谋利”这个工作方向,“与民同行”这个工作方法。而这信号,适用于中联办,也适用于特区政府。
对中联办而言,此次活动当然有多重效用,比如:体察民情以加强服务;训练干部以改进作风;动员各方以贡献民生等等。
对特区政府而言,他们能从骆主任的此次“落区”中得到什么启示(砥砺)呢?
这启示,当然包括解决骆主任在“落区”中指出的惠民政策、青年发展、教育医疗、扶贫安老、住房等问题,坚定改革意志,找到施政重点,厘清发展方向。
其实,单从骆主任此次“落区”的活动安排上,在如何听取民意、体察民情上,特区政府也可以参考借鉴,获得启示。毕竟,“落区”在香港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骆主任此次“落区”活动,可以发现很多听取民意的方法:
大家听。9月30日的“落区”活动,骆主任算是“首发”;国庆一周里,中联办还有更多干部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市民生活,倾听市民心声。不是一个人去听而是大家都去听,看到的问题就能比较、交换、相互印证,就能发现哪些问题是普遍问题,哪些问题最为迫切,施政便能更好地作轻重缓急安排。
用情听。走访中,骆主任看到“笼屋”挤迫,感慨说“耳闻不如目睹”,表示“心情十分沉重”,强调“香港同胞的烦心事,始终牵动着中央的心。”感同身受用情听,市民才能感受到真诚,才愿意说心里话;与市民共情共鸣,自己才能听得认真、听得深刻。
用心听。在数码港了解香港青年创业情况时,骆主任得知一些科创公司依托大湾区城市、同时在香港和内地布局,指出“有示范意义”;在了解到香港医疗资源紧张时,表示将动员更多中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看到“笼屋”条件如此之差后,直言“住房问题已成为香港最大的民生问题”。用心听,就是对情况有分析、对问题有判断、对后续的行动安排有思考和谋划;用心听取民意,自然不会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直接广泛 用心用情
持续听。去年国庆节,骆主任就安排了走基层的活动;对于此次“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活动,中联办明确表示“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常态化”。听取民意,不能是“一次性动作”,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否则就会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要掌握民情民意,走基层就得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时刻与基层市民同频共振。
广泛听。骆主任的这次“落区”安排,涉及传统渔业、现代科创,走进青年也走进老人,深入了解临街商铺也深入了解劏房笼屋,涵盖领域不可谓不广;从这几天中联办其他干部“落区”的安排来看,也都是围绕香港社会最关注的经济民生问题开展调研。了解最全面的情况,聚焦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最现实的办法、最可行的举措,广泛听取民意就能为香港“把脉问诊”、精准施治。
《史记》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从骆主任这次“落区”活动中,特区政府可以学到“落区”的方法吗?
察民情,知民意,做好调查研究,无疑是一切施政动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管治香港,教训也多;调查研究于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了。
当前,香港实现由乱及治,正由治及兴,还面临两个方面紧迫的工作:一是夯实社会政治基础,推进“人心回归”;二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听取民意、掌握民情都是第一位的。在骆主任和中联办带动下,“西环”“中环”都走出去,走到市民中间,香港的新气象新局面还会应接不暇。
骆主任和中联办这一步,固然只是新的开始,却是好的开始,值得人们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大家听。9月30日的“落区”活动,骆主任算是“首发”;国庆一周里,中联办还有更多干部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市民生活,倾听市民心声。不是一个人去听而是大家都去听,看到的问题就能比较、交换、相互印证,就能发现哪些问题是普遍问题,哪些问题最为迫切,施政便能更好地作轻重缓急安排。
用情听。走访中,骆主任看到“笼屋”挤迫,感慨说“耳闻不如目睹”,表示“心情十分沉重”,强调“香港同胞的烦心事,始终牵动着中央的心。”感同身受用情听,市民才能感受到真诚,才愿意说心里话;与市民共情共鸣,自己才能听得认真、听得深刻。
用心听。在数码港了解香港青年创业情况时,骆主任得知一些科创公司依托大湾区城市、同时在香港和内地布局,指出“有示范意义”;在了解到香港医疗资源紧张时,表示将动员更多中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看到“笼屋”条件如此之差后,直言“住房问题已成为香港最大的民生问题”。用心听,就是对情况有分析、对问题有判断、对后续的行动安排有思考和谋划;用心听取民意,自然不会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直接广泛 用心用情
持续听。去年国庆节,骆主任就安排了走基层的活动;对于此次“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活动,中联办明确表示“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常态化”。听取民意,不能是“一次性动作”,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否则就会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要掌握民情民意,走基层就得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时刻与基层市民同频共振。
广泛听。骆主任的这次“落区”安排,涉及传统渔业、现代科创,走进青年也走进老人,深入了解临街商铺也深入了解劏房笼屋,涵盖领域不可谓不广;从这几天中联办其他干部“落区”的安排来看,也都是围绕香港社会最关注的经济民生问题开展调研。了解最全面的情况,聚焦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最现实的办法、最可行的举措,广泛听取民意就能为香港“把脉问诊”、精准施治。
《史记》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从骆主任这次“落区”活动中,特区政府可以学到“落区”的方法吗?
察民情,知民意,做好调查研究,无疑是一切施政动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管治香港,教训也多;调查研究于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了。
当前,香港实现由乱及治,正由治及兴,还面临两个方面紧迫的工作:一是夯实社会政治基础,推进“人心回归”;二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听取民意、掌握民情都是第一位的。在骆主任和中联办带动下,“西环”“中环”都走出去,走到市民中间,香港的新气象新局面还会应接不暇。
骆主任和中联办这一步,固然只是新的开始,却是好的开始,值得人们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为民谋利 与民同行
骆主任亲自挂帅,开展这项名为“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的活动,可谓用心良苦:1.特殊时点,凸显家国一体,重申“香港好,国家更好”的发展逻辑;2.着眼基层,明示工作方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3.以身示范,引导特区政府跟进,表达中央对香港“良政善治”的发展期望。
一言以蔽之,骆主任通过“落区”释放的信号,就是明确“为人民服务”这个工作宗旨,“为民谋利”这个工作方向,“与民同行”这个工作方法。而这信号,适用于中联办,也适用于特区政府。
对中联办而言,此次活动当然有多重效用,比如:体察民情以加强服务;训练干部以改进作风;动员各方以贡献民生等等。
对特区政府而言,他们能从骆主任的此次“落区”中得到什么启示(砥砺)呢?
这启示,当然包括解决骆主任在“落区”中指出的惠民政策、青年发展、教育医疗、扶贫安老、住房等问题,坚定改革意志,找到施政重点,厘清发展方向。
其实,单从骆主任此次“落区”的活动安排上,在如何听取民意、体察民情上,特区政府也可以参考借鉴,获得启示。毕竟,“落区”在香港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骆主任此次“落区”活动,可以发现很多听取民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