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倡“用者自付”纾缓交通

  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塞车一直是本港的死症,尤其是港岛中环、铜锣湾的城市核心区域更是严重,《大公报》早前专题报道铜锣湾内告士打道世贸中心对开“樽颈”塞车问题存在数十年,是周围交通严重挤塞的症结所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林兴强教授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实行“用者自付”的电子道路收费是有效纾缓车辆流量的方法。

  供求失衡 治标不治本

  林兴强指出,塞车问题是源于道路供求失衡,所以“条路点改,就算开多条路迟早都系塞”,令过往针对该路段的交通改善措施,变成治标不治本,若要在短期内解决交通挤塞问题,采取电子道路收费是其中一项可行政策,他赞成“塞车就收钱,唔塞车就唔使收,自然有人会选择在非繁忙时段使用,甚至不去塞车地区。”

  香港运输研究学会资深会员熊永达接受大公报记者查询时表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必须考虑区内的经济活动是否受到影响,同时应衡量及盘算多方的利益,这也是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的争议,令电子道路收费迟迟未能落实的其中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