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答中评:中国经济超美非地缘政治之忧
中评社华盛顿10月15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黄育川(Yukon Huang)表示,即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美国也没必要担心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因为对全球体系的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由人均GDP决定的,这方面差距不易追赶。
在纽约非营利组织“20/20网络”14日晚间举行的“美中经济紧张关系:从特朗普到拜登”在线讨论会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在回答中评社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规模反超美国,对于全球力量平衡意涵的问题时做上述表示。
黄育川表示,中国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美国GDP依然比中国多30%。多数预测认为,中国GDP可能在2030年到2032年之前超过美国。按照目前两国经济增速,这终将会发生。“是否需要在地缘政治意义上感到担心?我的答案是不需要”。
黄育川认为,影响全球体系的能力主要不是由经济总规模决定,而是由人均GDP决定。因为技术复杂性创新、机制成熟度、教育体系质量等是由人均GDP决定的。有些领域是可以快速建设,努力追赶,比如像先进数码互联网,但有些东西的追赶需要时间,比如先进工程、半导体、军事能力复杂性等,况且美国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中国的好几倍。
黄育川称,美国人均GDP目前仍是中国六、七倍,而且人均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因而美国在技术复杂性创新和机制上的优势不容易被反超。
像这种与美国人传统认知不同的观点,黄育川屡有表达。比如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对国有企业补贴是不公平的做法,但黄育川指出,其实美国对于企业的补贴比中国更多,但美国的补贴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实施的,而中国的补贴主要是通过国有银行贷款实现的。中国所以无法像美国这样补贴,是因为中国没有像美国这样复杂细致的税收体系。
谈到拜登政府在经贸政策上与特朗普政府的差异,黄育川认为,差别不大。他指出,特朗普时代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要求中国额外购买两千亿美元美国货,拜登政府依然要求;特朗普施加的惩罚性关税,拜登政府也没去除,尽管贸易代表戴琪最近说将进行“有针对性的关税豁免”。
黄育川表示,美国既然信奉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要求另外一个国家一定要买多少美国货就显得奇怪。买多少美国货应当是由家庭决定,由市场行情决定,而不应由政府决定。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人们的需求发生相当大变化。特朗普实施关税战也具有很大的反效果,其负担主要是由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承担,而不是由中国来承担。所以这两个政策都说不通。
黄育川指出,拜登上台后,采购和关税这两方面都还没改变。而且拜登政府也依然奉行保护主义,意味着要买美国货,要保护美国工人,而且拜登强调联盟,这就意味着安全关切大于经济,包括最近美英澳的核动力潜艇协议。而拜登政府对华贸易的政策焦点是什么,至今尚未完成。
曾于1997年到2004年担任世界银行中国事务主任的黄育川担心如今经济问题经常与安全关切混为一谈。他说,一、二十年前,美中对话是将安全和经济问题分成两条线进行,而今天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安全问题必然占主导地位。经贸问题有可能双赢,经常是“零和关系”的安全问题占上风,两国就有了“适得其反”的关系,“我们从意识形态化的贸易战迈向反效果的冷战”,这对拜登政府是一大挑战。
黄育川指出,拜登已经表达了更灵活的意愿,愿与中国进行更多对话,愿与WTO等国际多边组织合作,但他能否更有力地行动,建立更有建设性的道路,还需要观察。当前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非常负面,明年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所以拜登在软化对华立场方面会非常谨慎,美中关系依然会处于困难期。
分析拜登政府以竞争、对抗、合作来定义美中关系,黄育川表示,三者之间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是一个问题。人们说可以从合作开始,但当前两个优先合作的领域--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已被政治化,加深彼此的负面感觉;在气候变化方面,中方表示,不能你一方面要求我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另一方面又在其它安全问题上对我进行打压。中方认为,美国对华进行更加严格的技术管制和科研限制,那不是竞争,是一种对华摧毁。
黄育川指出,如何建立“双方受益的竞争关系”,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美国尚未找到一个既能保持技术和军事上优势,又能与中国进行正常科研合作交流的途径。
黄育川表示,美欧中各有所长,互补互利,不应以零和观点来看待相互之间的竞争。事实上,中国过去二十多年对全球经济成长贡献率在25%以上。而现在中国被视为威胁,安全议题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家都会是输家。他建议,在5G这样的新技术领域,应有一个全球协议,进行监管和核查,就像核不扩散协议那样;也可以探讨让华为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有安全关切的部件要由欧洲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
中评社华盛顿10月15日电(记者余东晖)美国知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黄育川(Yukon Huang)表示,即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美国也没必要担心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因为对全球体系的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由人均GDP决定的,这方面差距不易追赶。
在纽约非营利组织“20/20网络”14日晚间举行的“美中经济紧张关系:从特朗普到拜登”在线讨论会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在回答中评社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规模反超美国,对于全球力量平衡意涵的问题时做上述表示。
黄育川表示,中国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美国GDP依然比中国多30%。多数预测认为,中国GDP可能在2030年到2032年之前超过美国。按照目前两国经济增速,这终将会发生。“是否需要在地缘政治意义上感到担心?我的答案是不需要”。
黄育川认为,影响全球体系的能力主要不是由经济总规模决定,而是由人均GDP决定。因为技术复杂性创新、机制成熟度、教育体系质量等是由人均GDP决定的。有些领域是可以快速建设,努力追赶,比如像先进数码互联网,但有些东西的追赶需要时间,比如先进工程、半导体、军事能力复杂性等,况且美国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中国的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