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生活好了,香港才算发展得好

  中评社北京10月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9月30日早晨,香港仔避风塘红旗漫卷,国庆的气氛分外热烈。一艘略显斑驳的渔船上,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与几位渔民在甲板上围坐交流,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今年国庆期间,香港中联办开展“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系列活动,用一周的时间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市民生活,倾听市民心声。30日上午,骆惠宁首先来到香港仔避风塘,登上“新得利”号渔船,了解渔民工作和生活情况。

  “香港中联办不仅重视社会各界代表性人士意见,更重视直接听取基层市民呼声”

  “中联办走访市民,以后会常态化”

  “很高兴在渔船上与大家见面交流,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我对渔民朋友们并不陌生。去年“七一”以来,我三次看到你们组织的渔船巡游,十分壮观!我今天来,要再次为你们点赞!”骆惠宁的开场话音一落,现场的渔民们便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香港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时刻,香港渔民多次组织渔船巡游。“庆国庆 贺国安”,近百条渔船悬挂红旗和标语,排成一条长龙,穿过维多利亚港,吸引着维港两岸的目光。在“新得利”号的驾驶舱内,一张今年“七一”渔船巡游的荣誉证书,分外醒目。

  骆惠宁充分肯定了香港渔业界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详细了解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关切地询问:到南海捕鱼一次要用多长时间?船上生活是否方便?孩子的教育是怎么安排的……渔民们争着回答,现场气氛热烈。

  渔民们说,20多年了,中联办负责人第一次来到渔船上。大家纷纷表示,衷心感谢中央关心支持,香港渔业渔民多年来从中央一系列政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骆主任您看,这是我们正在惠州养的金鲳鱼。”坐在骆惠宁身边的渔民张少强,转身拿出几张A4纸打印的照片,给骆惠宁介绍他在广东惠州的深海网箱养殖项目。他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渔民在内地找到了新方向。

  作为国家惠港惠渔政策的一部分,2020年,广东惠州设立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帮助粤港澳流动渔民发展深海养殖项目,让正为渔业资源减少而烦恼的香港渔民迎来了向大型现代化养殖转型的契机。

  得知金鲳鱼养殖捕捞大概要六个月,骆惠宁满意地点点头,“这样好啊,半年就能有收成。”

  渔民张文辉用夹杂着粤语的普通话对骆惠宁说,以前香港渔业是夕阳行业,国家对香港渔业和渔民的支持政策不仅让渔民们得到了实惠,也让年轻人看到了发展空间,他的一些年轻亲戚都在找他了解情况。

  “我听懂你的意思啦,就是说,只要有好的政策,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

  “对对对!”大家笑着说。

  “好啊,我们一起来努力!你们发展得好,就能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跟我们反映,我们去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船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打鱼辛苦,船上生活不便,大家不容易。”骆惠宁说,渔业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行业,也是享受“一国两制”优势最直接的群体之一,虽然渔民总数不多,但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服务港澳流动渔民的协调小组,可见中央对你们的关心。

  骆惠宁叮嘱,中央非常关心香港渔业发展前景,不久前,国家出台《港澳流动渔船渔民管理规定》,推出不少突破性政策,希望香港渔业界抓住机遇,用好国家政策支持,打造现代化渔业,让渔民朋友们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说一个地方发展得好,用什么来衡量呢?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要好。”骆惠宁强调,中央高度重视香港经济民生,近期针对不同行业出台了21项惠民政策,“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普通老百姓过好日子。只有广大市民的生活好了,幸福感强了,香港才算发展得好!”

  “我来香港一年半多,看过㓥房、到过屋邨、去过小企业、小商铺,今天上了渔船,很有收获,以后还会去更多基层社区。”骆惠宁透露,中联办员工走访市民会常态化。

  “香港中联办不仅重视社会各界代表性人士意见,更重视直接听取基层市民呼声。”骆惠宁拍拍身兼香港渔民团体联会主席的张少强,笑着对大家说,“他是代表性人士,我们不光要听他的,更要直接听你们的意见。”

  船上再次传出笑声和掌声。   “希望香港培育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干出一番无愧青春的事业”

  “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青年人要站在时代风口”

  随后,骆惠宁来到位于钢线湾的数码港,看望在此创业的香港青年。

  在路邦科技公司,公司联合创始人麦骞誉向骆惠宁介绍了公司的发展状况,展示了团队最新研发的仿真机器人模型。

  路邦科技由几位香港青年于2017年联合创立,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2018年,路邦与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合作攻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5G仿真机器人。

  “5G仿真机器人和一般机器人区别在哪里呢?都有哪些应用场景?”骆惠宁边听边问。他走到机器人互动区,饶有兴致地操作机器人,远距离按压一枚鸡蛋。

  麦骞誉介绍说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下,机器人的调节精度可达到0.02毫米,让鸡蛋“破而不碎”。骆惠宁感慨,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视觉等技术不断成熟,机器人开发取得了新突破。

  骆惠宁还听取了在裸眼3D、金融服务等领域创业的香港青年的介绍。他走到年轻人中间,亲切询问他们的毕业院校、工作年限、喜不喜欢这份工作。   骆惠宁高度称赞了青年们的创业成果。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他欣慰地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年轻人能在前沿技术领域深耕、创造,是站到了“时代的风口”,希望香港能够培育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在得知一些科创公司依托大湾区城市、同时在香港和内地布局后,骆惠宁赞许道,你们的做法有示范意义。他指出,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不仅要培育和引进大批高端科研人才,在一些科研领域形成突出优势,还要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空间问题,这就必须要融入国家科创体系和发展大局,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听到数码港创科园区负责人介绍,这一年数码港新增企业150家,创历史新高。骆惠宁说,现在势头很好,园区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服务。

  骆惠宁表示,中央对香港青年的发展非常关心,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青年发展的八条措施,特区政府也推出不少支持青年就业创业和融入大湾区的政策,希望大家把政策用好,把握历史机遇,干出一番无愧青春的事业来。

  骆惠宁叮嘱大家,如果在创业发展中有什么需要中联办服务的,可以及时反映,“这也是中联办的重要职能。”

  “长者是宝,需要大家共同爱护”

  “中企是香港持份者,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下午3时,骆惠宁来到九龙深水埗街坊福利会会堂,察看由中企组织的“医疗服务进社区”活动。此时,会堂外手持报名表等候登记的市民排了十几米长的队伍。会堂内人头攒动,心血管、量血压、推拿、针灸、中医义诊、西医义诊等多个服务摊位的医务人员正在有序工作。

  骆惠宁走进会堂,向正提供义诊服务的医务人员问好,简单了解大家的工作情况。在得知广华医院内科医师张汉明多年坚持为市民义诊后,骆惠宁赞赏道,偶尔做好事不难,难就难在长期坚持做好事。

  走到候诊区前排时,骆惠宁停下脚步,与正在候诊的几位长者攀谈起来,亲切询问前来就诊市民的身体状况、就医情况。

  一位老先生告诉骆惠宁,香港老人很多,公立医院排队要很久,如果不去私家医院,有时要等两三年才轮到自己,有病的老人等不起。

  “有时候预约电话也不好打呢。”一位年长女士紧接着说,她最久一次是打了一个星期电话才预约成功。

  长者们七嘴八舌,各自讲起了自己的看病经历。骆惠宁听后表示,香港是个高龄化社会,要做好长者保健。他说,香港的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较好,但现有医疗资源尚不能满足市民需要,中资企业开展“医疗服务进社区”活动,很有意义,应该把更多中企动员起来,提供更多医疗服务。   近些年,在港中企扎根基层、服务市民的力度越来越大。自今年7月以来,在港中企已举办十几场中西医免费诊疗服务活动。一位多次参与组织的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几乎场场爆满,实际就诊人数有时会是计划人数的两倍。

  骆惠宁对义诊活动的赞助企业上实集团负责人说,中资企业是香港社会的持份者,也是“一国两制”事业的建设者,一直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面对疫情,中企在保市场供应、促青年就业方面,做得很好。“我知道今年国庆期间,中资企业还将推出金融服务、教育帮扶、房屋修缮等一系列进社区活动,相信会受到市民的欢迎。”

  之后,骆惠宁来到旺角街边的小商铺,与店主交谈,了解疫情下的经营和生活状况。

  “亲眼见到这么挤迫的居住条件,心情十分沉重”

  “必须加大力度解决住房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牢固确立   中评社北京10月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9月30日早晨,香港仔避风塘红旗漫卷,国庆的气氛分外热烈。一艘略显斑驳的渔船上,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与几位渔民在甲板上围坐交流,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今年国庆期间,香港中联办开展“落区聆听 同心同行”系列活动,用一周的时间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市民生活,倾听市民心声。30日上午,骆惠宁首先来到香港仔避风塘,登上“新得利”号渔船,了解渔民工作和生活情况。

  “香港中联办不仅重视社会各界代表性人士意见,更重视直接听取基层市民呼声”

  “中联办走访市民,以后会常态化”

  “很高兴在渔船上与大家见面交流,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我对渔民朋友们并不陌生。去年“七一”以来,我三次看到你们组织的渔船巡游,十分壮观!我今天来,要再次为你们点赞!”骆惠宁的开场话音一落,现场的渔民们便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香港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时刻,香港渔民多次组织渔船巡游。“庆国庆 贺国安”,近百条渔船悬挂红旗和标语,排成一条长龙,穿过维多利亚港,吸引着维港两岸的目光。在“新得利”号的驾驶舱内,一张今年“七一”渔船巡游的荣誉证书,分外醒目。

  骆惠宁充分肯定了香港渔业界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详细了解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关切地询问:到南海捕鱼一次要用多长时间?船上生活是否方便?孩子的教育是怎么安排的……渔民们争着回答,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