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病毒共存论突起 有蹊跷
中评社香港10月15日电/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5日回答中评社提问时,明确表示与内地通关是香港目前头等大事,特区政府愿意、乐意且锐意改善香港防疫措施,与内地防疫体制保持一致性。此后,林郑连续在多个场合就促成通关表露决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两地首次防疫对接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通关的“希望声量”持续处于最高峰,而特首就通关“一锤定音”式的积极表态,更令通关“失望声量”应声下跌,反映出港人敦促特区政府加速落实、不愿看到低效拖沓问题重现的心态。对于近期又传出的“与病毒共存论”,港人高度警觉,多数观点认为其中必有蹊跷,若照搬新加坡模式,香港注定毁于一旦。
回顾去年5月特区政府首次延长“封关”决定以来,希望通关的声量就在香港社交媒体络绎不绝,并随着去年11月“回港易”启动、今年初疫苗接种启动、“来港易”启动等时间点集中涌现,但似乎港人都陷入了每一次“希望”后更加“失望”的恶性循环。自今年9月底开始,在香港主流民意反复呼吁之下,香港特区政府首次与内地专家举行防疫对接会议,盼望通关的“乾柴烈火”再度被点燃,而且此次希望声量涨的最快、最急。
不过,两地防疫专家首次对接后,特区政府内部、专家却传出一些诸如“内地令香港无头绪”、“至少4、5个月后才通关”等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论,让通关的“失望声量”再度上升。所幸特首林郑月娥10月5日在答中评时发出明确、坚定的讯号,而这个表态也成为了“失望声量”快速下降的重要转折点(如图1所示),可见特首此次表态起到了稳定人心、回应民意的作用,也维持了港人对尽快有序恢复通关的高期待。
若进一步分析近一个月来港人对通关的心态变化可以发现(如图2),两地首次举行通关对接会议,虽然大力提振了港人对通关的期待,但也令不少市民持观望、半信半疑态度,而这种情绪恰好就是过去一年多来港人对通关从希望到失望“恶性循环”的自然折射。
港人出现上述心态并不难理解。如图3所示,以特区政府代表性防疫措施为例,据统计,从政策提出、研究到正式实施均耗时半年左右。其中指定强制酒店检疫一项,从去年七月第三波疫情爆发开始有政府专家呼吁,直到第四波爆发时才亡羊补牢,而直到今日,管理受检人士不严、隔离酒店同时招待普通客人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更不要说仍然处于“研究”阶段的港版健康码,即便高层表态“尽力完成中央要求的措施”,但近期又传出“通关码”依旧不设自动追踪、亦不记名,令人一头雾水。对此,许多港人直言特区政府办事拖延、走数早已成常态,“说一套做一套”痼疾难改,连人命关天的防疫都漫不经心、一拖再拖,这是影响港人对通关信心的最重要原因。
港人对政府推动通关的信心不足,也与近期突然再度流传开的“香港应与病毒共存”的论调有不小关系。如图4所示,就在特首表态通关乃头等大事前后,一阵“与病毒共存”逆风突然来袭,欧美商会分别发表声明,以外资撤港为要挟,迫使特区政府放弃“清零”及与内地通关,转而效法新加坡,大幅放宽海外国家入境。结合此前特区政府内部高层放风,批评“清零”政策的言论,一方面不少港人担忧政府能否顶住内外阻力,坚持清零实现通关,另一方面也让一些敏锐的港人顿生警觉。
有网民注意到,香港过往每次到只差“临门一脚”便符合通关条件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意外”,例如突然新增无源头个案、防疫体系爆出问题等,而此次突然刮起的“病毒共存论”更有蹊跷。如图5所示,香港疫情何时“清零”、能否维持“清零”,始终是香港社交媒体的主流舆论话题,亦是绝大部分港人的期待,因为港人对去年疫情高峰时的全民恐慌与医院“爆煲”仍历历在目。然而,就在近两个月,原本已无人再提的“与病毒共存”论突然泛起,并一直延续到近期涉及两地防疫对接的讨论。
港人真的能接受“与病毒共存”及后果吗?如图6所示,参考疫苗接种率已达八成、并宣布放弃“清零”的新加坡,自今年9月起每日新增确诊数不断打破记录,短短两个月更累计近百人因新冠去世。有网民感慨,香港疫苗接种率尚不如新加坡,其中长者接种率更低,若真的选择照搬新加坡模式“与病毒共存”,注定遭遇更多确诊与死亡,届时香港公立医疗必然“爆煲”,港人来之不易恢复的日常生活不仅毁于一旦,而社会秩序和民众心态恐陷入崩溃境地。
中评智库认为,在“爱国者治港”原则持续深化下,香港特区政府的治理思维发生了重大积极转变,其中,与大湾区的“对接意识”、与内地治理优势的“看齐意识”恰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林郑特首近期对恢复通关、完善防疫的坚定表态,体现了上述思维转变。思路对了,落实是关键。在《施政报告》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之下,通关是香港当前的头等大事,让港人走出“希望-失望”的恶性循环,让港人对特区政府恢复和提振信心,就看通关问题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的、及时的处理!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10月15日电/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5日回答中评社提问时,明确表示与内地通关是香港目前头等大事,特区政府愿意、乐意且锐意改善香港防疫措施,与内地防疫体制保持一致性。此后,林郑连续在多个场合就促成通关表露决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两地首次防疫对接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通关的“希望声量”持续处于最高峰,而特首就通关“一锤定音”式的积极表态,更令通关“失望声量”应声下跌,反映出港人敦促特区政府加速落实、不愿看到低效拖沓问题重现的心态。对于近期又传出的“与病毒共存论”,港人高度警觉,多数观点认为其中必有蹊跷,若照搬新加坡模式,香港注定毁于一旦。
回顾去年5月特区政府首次延长“封关”决定以来,希望通关的声量就在香港社交媒体络绎不绝,并随着去年11月“回港易”启动、今年初疫苗接种启动、“来港易”启动等时间点集中涌现,但似乎港人都陷入了每一次“希望”后更加“失望”的恶性循环。自今年9月底开始,在香港主流民意反复呼吁之下,香港特区政府首次与内地专家举行防疫对接会议,盼望通关的“乾柴烈火”再度被点燃,而且此次希望声量涨的最快、最急。
不过,两地防疫专家首次对接后,特区政府内部、专家却传出一些诸如“内地令香港无头绪”、“至少4、5个月后才通关”等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论,让通关的“失望声量”再度上升。所幸特首林郑月娥10月5日在答中评时发出明确、坚定的讯号,而这个表态也成为了“失望声量”快速下降的重要转折点(如图1所示),可见特首此次表态起到了稳定人心、回应民意的作用,也维持了港人对尽快有序恢复通关的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