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中评社╱题: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作者:李理(北京),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美国未来将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与台湾的外交和安全关系,幷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增加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美国在经济方面,或许优先考虑与台北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抵消中国将台湾从国际经济协定中孤立出来的努力。在政治方面,为抵消中国压缩台湾国际空间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讨与台湾的外交多边举措,使之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就台湾不能参加的论坛来讨论各种问题幷进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国将支持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台湾发展外交关系。在安全问题上,美国会在更高级别和更频繁地重申其《与台湾关系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诺。美国还会改变现有的国防政策,加大军售力度及种类,幷开始双边军事演习,包括海军和空军演习,以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
位于欧洲的小国“立陶宛”日前同意让“中华民国”以台湾为名设置“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为台湾在外交上的一项所谓新突破。中国于8月10日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同时也要求对方召回驻中国大使。表面上看这场外交危机是以“台湾”为名在立陶宛设立官方代表处所致,台湾问题好像是冲突爆发的根源,但实质上更深层次的中美斗争才是这场外交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美的全面竞争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洲”开始,表面上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对抗甚至是中西文明之争,但实质上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之争。围绕着中国内部及周边的钓鱼岛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朝鲜问题、人权问题、贸易问题、香港问题、印度问题……,发展到今天,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幷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效果。突发的新冠病毒危机带来全球性机遇,中国应对得当使其更有可能在未来战略竞争上获得更多的优势。特别是美国预计新冠病毒至少还要影响人类三至八年时间。在此情况下。美国拜登总统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着重点是关注美国传统与新的战略伙伴,寻求广泛的联盟幷与其进行战略合作,巩固有传统友好关系的“条约”盟国,纳入所谓的“民主价值”国家,融入有分歧但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甚至拉拢俄罗斯,形成新的“国际联盟”,与中国进行旷日持久的全面的全方位的竞争。企图保持其对中国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地利用和加强其最大的资产——庞大的联盟和伙伴网络,尤其是欧洲。为此,美国促成了美日澳印四方会谈、美日与美韩高峰会、特使团访问台湾等来巩固印太联盟;横跨大西洋,促使G7、北约、欧盟等关注印太形势,幷与普京进行高峰会;副国务卿舍曼出访日本、韩国、蒙古及中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出访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国务卿布林肯出访印度、科威特;副总统贺锦丽出访新加坡、越南等,来扩大对抗中国的阵营。这其中“特使团访问台湾”及一系列涉台动作,意味着美国启动“美台建交”的实质性进程,将“台湾”视为如现日本、韩国一样的“志同道合”的盟友。美国开始“公开鼓励理念相近国家”与台湾往来,前有捷克、斯洛伐克、索马里等国与台湾相勾连,今有立陶宛跳到对抗中国的最前线,又出现美国参议院通过涉台参与世卫组织的议案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中美对抗的种种表现。
一、立陶宛为什么愿意做出头鸟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幷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邻白俄罗斯,西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和波兰相接壤,处在俄罗斯与欧洲的交接地带。立陶宛曾被前苏联侵吞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独立的立陶宛很快加入北约,与近邻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都是敌对关系。由于其领土处于俄罗斯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之间,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布置了大量的武器,使立陶宛倍感压力及危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俄罗斯与北约力量的交锋地带,欧盟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也逐步加强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被双方挤压的立陶宛如同台湾一样,死心塌地地成为美国及北约的排头兵。
特朗普时代美国就要求欧洲帮助美国对付中国及俄罗斯;拜登上台以后,美国更是要求欧洲与美国一道,就应对中国崛起在技术、投资、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进行合作。鉴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紧张以及欧洲对不断加剧的美中紧张关系的担忧,许多欧洲官员强烈要求欧洲制定自己的对华政策,特别是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欧洲的经济遭受到重创,德、法等大国不愿意公开与中国为敌,故对美国的应和幷不积极。但欧盟中的一些小的国家就频频出头,一方面迎合美国,另一方面缓和欧盟来自美国的压力,致使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小国对华不友好事件。诸如2019年1月,波兰国家安全局逮捕了一名中国公民和一名波兰公民,指控他们“为中国机构从事间谍活动”;同年5月,捷克举行布拉格5G安全大会,却未邀请中国参会,被认为意在排挤华为;同年9月,上任不久的捷克布拉格市长贺瑞普自称“台湾迷”,不承认“一中原则”,甚至解除了布拉格与北京的姐妹城市关系;2020年8月底到9月初,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率领所谓代表团访问台湾等。
立陶宛既是欧盟成员国,也是北约成员国,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人均GDP为欧盟平均水平的84%,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独立后立陶宛经济能够快速成长,主要靠反俄而拿到欧盟的援助及补贴。从2000年到2002年,短短三年时间,欧盟就给立陶宛提供了超过6亿欧元的援助。之后西欧诸国更是大力投资立陶宛,金额占了所有国外投资的一半以上。这些年,立陶宛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接近两万美元,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标准,这些都离不开欧盟及美国的支持。故此次立陶宛作为美国的“理念相同国”、配合美国政府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公开以“台湾问题”来挑战中国,和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立陶宛将自己跻身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抗争的“前线”,获得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好处与发展契机。此次立陶宛勇于替北欧出头,牺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当然是想从欧洲及美国获得更多的好处及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样,立陶宛也乐于将自己视为抗中的先锋。
二、立陶宛事件的影响
1、对国内的影响:鉴于立陶宛与中国交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今年3月就已经爆出其要在台湾设立“办事处”;今年5月立陶宛外长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后,立陶宛还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指责中国。故此次与台湾互设“办事处”,实际上已经早被掌握之中;中方很快就招回大使,也给国内民众很好的交待,故此事件对国内的影响有限。中国当然可以采取从经济到政治的一系列“杀一儆百”策略,但窃以为不应当与其立即断交。立陶宛虽是小国,但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评估各方的影响而采取适当的外交手段,当然以我们自己的利益为第一考虑因素。
2、对台湾岛内的影响:对台湾的影响应当是相当正面,消解蔡英文执政无能、抗疫不利及新冠疫苗短缺等负面影响。在台湾看来,与立陶宛互设办事处是其外交的巨大胜利,也拓展了其所谓的国际空间。立陶宛的案例与决定或许会成为台湾在欧洲“外交”战场的指标,美国、欧盟各国都大加赞誉,即使立陶宛最终没办法扛住压力,最后重演“圭亚那”(今年2月,台湾当局欲在南美洲北部国家圭亚那设立“台湾办公室”,但该国次日便撤销此决定。)的覆辙,在台湾内部也会让执政者宣导为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打压,最后转化成为台湾人对大陆的敌对意识。
3、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它在当前宪法框架下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华民国)而存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台湾主权问题上逐渐趋于共识,两党都从根本上反对让台湾在政治上从属于中国。这一共识是通过“中华民国”在功能上等同于“台湾”这一简单的主张表现出来。我们不应再对台湾岛内的任何政党抱有希望。
1、要从更高层次看“立陶宛事件”:立陶宛与台湾互设办事处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立中的对抗应当视为即是美中对抗中盟友联动的一部分,也是美国蓄意破坏中国“一带一路”“蓝丝带行动”的一部分。美国方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地缘经济学方法在提升中国大国地位方面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其军事建设。它在贸易投资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中的地位及建立一个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区的能力,正如其军事力量现代化以及像太平洋第二岛链的扩张一样重要。它穿过亚洲与俄罗斯接壤,幷从马六甲海峡一直延续到阿拉伯、波斯湾,给中国更多的权利和影响力带来的利益比任何可能导致严重冲突、潜在使用武力所能带来的利益更大。所以美国未来会千方百计地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甚至可能出现模仿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严格限制其盟友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幷在东亚建立类似北约的联盟,而这一战略对台湾将有莫大的支持。
2、必须明确认识到美国正在实施“与台湾关系的正常化”。一系列美国对台的动作可以明确地判断,美国现在正在实施“与台湾关系正常化”。台湾对美国的内在价值就在于其存在意义、历史意义以及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从长远看,当前两岸的现状可能幷非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主动的美国政策应该以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为海峡两岸政治分歧创造条件。从特朗普时代美国就已经调整以前的台海政策,这一政策的重点是使其更准确地反映海峡两岸的现状,即是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之下,美国如何以最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领导地位这一最大利益的方式,逐渐让美台关系走向正常化。
3、认识到对台湾保护是美国能力的“晴雨表”。美国的兵力投送能力自苏联解体以来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多的挑战,但中国的日益强大却改变了这一现状,让美国及其地区盟友和伙伴在过去几十年间享有的传统优势变得不那么确定。中国增程型精确打击资产可以确保解放军在周边冲突中拥有决定性优势的武器系统,那些改造后对海上目标进行打击的弹道导弹可迫使美国航母战斗群远离战场,祇能在弹道导弹范围之外进行活动,这样就形成一个中国迄今尚未形成的军事影响圈。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已经被看作观察美国能力与利益的重要晴雨表。如果美国简单将台湾让予北京,那么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太平洋的盟友,甚至包括印度洋乃至非洲国家,也将开始对华盛顿所许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样将促使这些国家向中国靠拢,幷导致一个影响力覆盖全球一半的更强大的中国出现。
四、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1、为台湾谋取国际地位及国际空间。竞争的本质就是制造政治分裂,通过外交手段、经济杠杆、非常规战、信息作战、常规部队制造政治分裂,甚至局部的小的武装冲突也是一部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美之间的这场“新冷战”,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幷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效果。以前曾言美中对抗中还有金融排斥、美台建交和军事冲突这三项“武器”尚未动用。目前来看,美国已经开始启动“美台建交”这一武器。而“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涉及到领土主权,是中国核心利益,更是广大民众的敏感神经,也最能搅动中国的民意。美国目前以世界卫生组织为突破口,可能很快提出改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幷优化联合国领导人选举,幷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为台湾牟取相应席位及利益,而其他的美国的联盟国家,也将会采取各种水下、水面的行动来配合美国。
2、训练台湾成为东亚的“叙利亚”。一般而言,联盟中主导一方通常具有更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为它占据着力量的最后决定权和援助的独家垄断权。在可能由盟友引发的危机来临时,联盟主导方总是将自身力量置于弱小联盟的后方,尽可能由弱小盟友承担前沿防卫的任务,而由自身承担辅助作用。美国台海的新政策,幷不是要扶助台独,而是要利用台独意识将其打造成刺猬。所谓无尽前沿法案,就是武装台湾、训练台湾成为东亚的“叙利亚”,以类似代理人战争来消耗中国的国力。这种政策即是“战争边缘政策”,即是表明美国不惧战争风险,随时准备介入两岸战争,但却幷不真正或直接卷入,实质仍是最大程度的威慑,以求达到避免卷入的效果。
3、未来或许有“建交”或正名活动。目前与台湾建立所谓“邦交”的国家仅有15个,另外在亚太地区有19个、在西亚地区有10个、在非洲有4个、欧洲地区的国家及组织有22个、在北美地区的国家有2个、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国家有16个、共计有73个国家和组织常以“台北”的名义设立经贸或文化办事处。①在未来,或许有一些小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或在这些已经设有办事处的国家引日本例进行所谓的正名,来配合美国。其实不论台湾有新的建交国或有什么正名活动,对中国本质上的影响幷不大,但会刺激到敏感神经,更可能激化大陆民众对台湾的敌视。
4、美国未来将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与台湾的外交和安全关系,幷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增加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美国在经济方面,或许优先考虑与台北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抵消中国将台湾从国际经济协定中孤立出来的努力。在政治方面,为抵消中国压缩台湾国际空间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讨台湾的外交多边举措,使之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就台湾不能参加的论坛来讨论各种问题幷进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国将支持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台湾发展外交关系。在安全问题上,美国会在更高级别和更频繁地重申其《与台湾关系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诺。美国还会改变现有的国防政策,加大军售力度及种类,幷开始双边军事演习,包括海军和空军演习,以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
五、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1、新冠病毒至少在2021年全年,甚至可能未来3至8年内导致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的大幅缩减,这可能会大幅度地影响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增长率。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在几乎所有经济和制造业实力方面,中国都是与美国直接地竞争。甚至在民事和军事力量的一些关键措施上,也能与美国之间竞争。特别是中国废除国家主席十年任期限制,美国评估习近平将继续领导中国,未来十年期间中国国家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一致,这将使美国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
2、基于2012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行为,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似乎包含了新冠疫情下相对的经济发展及开放、将中国转变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一带一路”的畅通、军事的现代化、努力地收复失地、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加大对其它国家的影响力,努力地重塑国际规范和制度等等。这其中“收复失地”主要是指台湾的统一。目前岛内的政治生态,使统一可能采用的方式是武力的,这将使美国及盟友(主要是日韩澳)被迫卷入战争。在无法获取决定胜利的情况下,第一岛链将被迫瓦解,美国将战略后退,但美国决不会“简单将台湾让予北京”,所以未来将会加紧武装台湾幷加强亚洲兵力的部署。
3、我们还要高度注意,美国甩掉阿富汗这个包袱,就是要将战略重点放在与中国的全面竞争中,围绕着中国周边的“灰色地带”、美盟的互动、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是中国防御的重点。在保持高度定力的基础上,要对中国周边“灰色地带”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进行兵棋推演,找寻最佳方式以克服同时应对陆上及海上防御可能出现的弱点,特别是针对台海、中日可能的冲突有所准备,虽然这种冲突目前或最近几年还不太可能发生,但提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解决台湾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台湾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整个“中国梦”,更是未来撬动东亚板块的“切入点”。故在当前整个世界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在新冠病毒可能改变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要分清主次,明确中国现在最重要是“稳定与发展”,故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不被浮云遮望眼,不被民粹所绑架,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重中之重。
注释:
①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文莱、斐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马绍尔、缅甸、瑙鲁、帛流、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吐瓦鲁、越南;在西亚地区的以色列、约旦、科威特、巴林、蒙古、阿曼、俄罗斯、土耳其、阿联酋、沙乌地阿拉伯;非洲的索马里兰、奈吉利亚、史瓦蒂尼、南非;欧洲地区的国家及组织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欧盟、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罗马教廷、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荷兰、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国家加拿大、美国;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阿根廷、贝里斯、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瓜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秘鲁、圣克里斯多福、圣露西亚、圣文森国。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0月号,总第286期)
中评社╱题:保持战略定力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作者:李理(北京),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美国未来将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与台湾的外交和安全关系,幷在不激怒中国的情况下增加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美国在经济方面,或许优先考虑与台北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抵消中国将台湾从国际经济协定中孤立出来的努力。在政治方面,为抵消中国压缩台湾国际空间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讨与台湾的外交多边举措,使之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就台湾不能参加的论坛来讨论各种问题幷进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国将支持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台湾发展外交关系。在安全问题上,美国会在更高级别和更频繁地重申其《与台湾关系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诺。美国还会改变现有的国防政策,加大军售力度及种类,幷开始双边军事演习,包括海军和空军演习,以加强对中国大陆的威慑。
位于欧洲的小国“立陶宛”日前同意让“中华民国”以台湾为名设置“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为台湾在外交上的一项所谓新突破。中国于8月10日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同时也要求对方召回驻中国大使。表面上看这场外交危机是以“台湾”为名在立陶宛设立官方代表处所致,台湾问题好像是冲突爆发的根源,但实质上更深层次的中美斗争才是这场外交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美的全面竞争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洲”开始,表面上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对抗甚至是中西文明之争,但实质上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之争。围绕着中国内部及周边的钓鱼岛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朝鲜问题、人权问题、贸易问题、香港问题、印度问题……,发展到今天,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幷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效果。突发的新冠病毒危机带来全球性机遇,中国应对得当使其更有可能在未来战略竞争上获得更多的优势。特别是美国预计新冠病毒至少还要影响人类三至八年时间。在此情况下。美国拜登总统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着重点是关注美国传统与新的战略伙伴,寻求广泛的联盟幷与其进行战略合作,巩固有传统友好关系的“条约”盟国,纳入所谓的“民主价值”国家,融入有分歧但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甚至拉拢俄罗斯,形成新的“国际联盟”,与中国进行旷日持久的全面的全方位的竞争。企图保持其对中国的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地利用和加强其最大的资产——庞大的联盟和伙伴网络,尤其是欧洲。为此,美国促成了美日澳印四方会谈、美日与美韩高峰会、特使团访问台湾等来巩固印太联盟;横跨大西洋,促使G7、北约、欧盟等关注印太形势,幷与普京进行高峰会;副国务卿舍曼出访日本、韩国、蒙古及中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出访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国务卿布林肯出访印度、科威特;副总统贺锦丽出访新加坡、越南等,来扩大对抗中国的阵营。这其中“特使团访问台湾”及一系列涉台动作,意味着美国启动“美台建交”的实质性进程,将“台湾”视为如现日本、韩国一样的“志同道合”的盟友。美国开始“公开鼓励理念相近国家”与台湾往来,前有捷克、斯洛伐克、索马里等国与台湾相勾连,今有立陶宛跳到对抗中国的最前线,又出现美国参议院通过涉台参与世卫组织的议案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中美对抗的种种表现。
一、立陶宛为什么愿意做出头鸟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幷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邻白俄罗斯,西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和波兰相接壤,处在俄罗斯与欧洲的交接地带。立陶宛曾被前苏联侵吞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独立的立陶宛很快加入北约,与近邻俄罗斯及白俄罗斯都是敌对关系。由于其领土处于俄罗斯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之间,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布置了大量的武器,使立陶宛倍感压力及危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俄罗斯与北约力量的交锋地带,欧盟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也逐步加强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被双方挤压的立陶宛如同台湾一样,死心塌地地成为美国及北约的排头兵。
特朗普时代美国就要求欧洲帮助美国对付中国及俄罗斯;拜登上台以后,美国更是要求欧洲与美国一道,就应对中国崛起在技术、投资、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进行合作。鉴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紧张以及欧洲对不断加剧的美中紧张关系的担忧,许多欧洲官员强烈要求欧洲制定自己的对华政策,特别是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欧洲的经济遭受到重创,德、法等大国不愿意公开与中国为敌,故对美国的应和幷不积极。但欧盟中的一些小的国家就频频出头,一方面迎合美国,另一方面缓和欧盟来自美国的压力,致使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小国对华不友好事件。诸如2019年1月,波兰国家安全局逮捕了一名中国公民和一名波兰公民,指控他们“为中国机构从事间谍活动”;同年5月,捷克举行布拉格5G安全大会,却未邀请中国参会,被认为意在排挤华为;同年9月,上任不久的捷克布拉格市长贺瑞普自称“台湾迷”,不承认“一中原则”,甚至解除了布拉格与北京的姐妹城市关系;2020年8月底到9月初,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率领所谓代表团访问台湾等。
立陶宛既是欧盟成员国,也是北约成员国,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人均GDP为欧盟平均水平的84%,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规模最大的经济体。独立后立陶宛经济能够快速成长,主要靠反俄而拿到欧盟的援助及补贴。从2000年到2002年,短短三年时间,欧盟就给立陶宛提供了超过6亿欧元的援助。之后西欧诸国更是大力投资立陶宛,金额占了所有国外投资的一半以上。这些年,立陶宛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接近两万美元,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标准,这些都离不开欧盟及美国的支持。故此次立陶宛作为美国的“理念相同国”、配合美国政府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公开以“台湾问题”来挑战中国,和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立陶宛将自己跻身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抗争的“前线”,获得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好处与发展契机。此次立陶宛勇于替北欧出头,牺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当然是想从欧洲及美国获得更多的好处及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样,立陶宛也乐于将自己视为抗中的先锋。
二、立陶宛事件的影响
1、对国内的影响:鉴于立陶宛与中国交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今年3月就已经爆出其要在台湾设立“办事处”;今年5月立陶宛外长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后,立陶宛还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指责中国。故此次与台湾互设“办事处”,实际上已经早被掌握之中;中方很快就招回大使,也给国内民众很好的交待,故此事件对国内的影响有限。中国当然可以采取从经济到政治的一系列“杀一儆百”策略,但窃以为不应当与其立即断交。立陶宛虽是小国,但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评估各方的影响而采取适当的外交手段,当然以我们自己的利益为第一考虑因素。
2、对台湾岛内的影响:对台湾的影响应当是相当正面,消解蔡英文执政无能、抗疫不利及新冠疫苗短缺等负面影响。在台湾看来,与立陶宛互设办事处是其外交的巨大胜利,也拓展了其所谓的国际空间。立陶宛的案例与决定或许会成为台湾在欧洲“外交”战场的指标,美国、欧盟各国都大加赞誉,即使立陶宛最终没办法扛住压力,最后重演“圭亚那”(今年2月,台湾当局欲在南美洲北部国家圭亚那设立“台湾办公室”,但该国次日便撤销此决定。)的覆辙,在台湾内部也会让执政者宣导为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打压,最后转化成为台湾人对大陆的敌对意识。
3、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台湾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它在当前宪法框架下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华民国)而存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台湾主权问题上逐渐趋于共识,两党都从根本上反对让台湾在政治上从属于中国。这一共识是通过“中华民国”在功能上等同于“台湾”这一简单的主张表现出来。我们不应再对台湾岛内的任何政党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