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民联吁香港把握十四五及前海扩区机遇

经民联29日发布《开发新界 造福香港》研究建议书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新界过去被视为香港与内地的“区隔地带”,不仅直接阻碍了新界的开发,而且严重限制了香港的安居和发展的空间。经民联29日发布《开发新界 造福香港》研究建议书(全文:https://www.bpahk.org/wp-content/uploads/2021/09/经民联《开发新界-造福香港》建议书-9月29日.pdf),就如何全面开发新界提出一系列建议。经民联指出,香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通过开发新界,来发展香港,造福港人。促请特区政府以新思维、新规划、新元素,改变以往视新界为边陲、边境的规划思维,将新界视为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中心,全面开发新界。

  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表示,建议书提出开发新界“三大目标”、“三大中心”以及“三大效益”,“三大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安居之区”、“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产业之区”、大湾区“融合之区”;“三大中心”是在新界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新界北发展全新的商业中心,并且发展高增值物流及专业服务中心,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前海合作区的机遇;“三大效益”是指开发新界可以带来安居、就业和经济增长三方面效益。他表示,特区政府应实行基建先行的方针,积极扩展新界及跨境铁路和道路网络,尽快就洪水桥设新铁路线连接深圳前海铁路作出可行性研究及制订具体兴建方案,并与屯马线洪水桥站无缝对接,方便跨境旅客往来,把握新界北及前海发展的机遇。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表示,开发新界的首个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安居之区”,释放更多新界土地作兴建公私营房屋,纾解房屋问题;第二个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产业之区”,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土地配套;第三个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大湾区“融合之区”,在新界发展全新商业中心区,完善以往的规划不足,有助抓紧前海扩区扩容、皇岗口岸重建和实施“一地两检”的新机遇,有利香港发展口岸经济,助力港深融合。他表示,联盟提出开发新界可带来三大效益:增加超过72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为200多万人提供安居之所;打造三大中心可提供逾32万个就业机会;以及每年为香港经济贡献1,500至2,000亿元生产值。

  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表示,“国家一直都畀好多机会香港去发展,发展新界是迫在眉睫,香港配合‘十四五’规划不能再拖”,建议打造新界为“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产业之区”。他解释,国家已经明确香港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定位,规划新界必须从产业政策角度出发,例如位于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除了要顾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工作人口的居住以及商贸需要,将周边新田古洞一带发展作商住区,同时特区政府应及早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资金和人才过河、便利出入境政策等,鼓励更多先进科网企业进驻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他又建议在新界北设立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重点基地,重点发展大湾区医疗科研产业链和人工智能产业,并发挥香港法律制度及人才的优势,在新界建立“前海法律争议仲裁中心”。

  经民联副主席梁美芬建议开发新界应以基建先行为原则,加强两地基建联系,包括发挥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莲塘/香园围口岸和新皇岗口岸等新基建的作用,以及强化香港国际机场与东莞、珠海等大湾区机场的合作;要为市民打造安居之所,亦要完善交通规划,建议加快《铁路发展策略2014》落实进度,重新考虑兴建屯荃铁路,推进新界地区铁路发展。她又建议拓展跨境铁路,于洪水桥设新铁路线连接深圳前海,带动洪水桥一带发展成为新界北的重要商业区。此外,她表示降低5条新界隧道收费,能够纾缓新界居民往返市区的财政压力,亦可增加发展商“开发新界”和市民“进驻新界”的诱因。

  经民联副主席刘业强表示,要将新界打造为“安居之区”,大力释放当区土地,当中须完善收地赔偿机制,目前机制与市场脱节,收地价格远低于市价,对土地业权方并不公平。他建议特区政府提高赔偿金额,所有收地均以现时甲级赔偿金额为起点,并按地价走势等因素适时调整,对于棕地作业者的赔偿、搬迁,特区政府亦应加强与乡议局和棕地作业持份者沟通。针对祖堂地转让困难,特区政府应拆墙松绑,在充分谘询持份者后完善相关法例。而在开发新界的过程中,他期望特区政府平衡发展需要和居民诉求,例如在新界西北方面,区内本身已有堆填区、水泥厂等设施,因此期望特区政府应将龙鼓滩一带发展成海滨宜居城市,以生活绿化及创科新经济产业的概念发展,并做好交通配套。

  经民联副主席吴永嘉表示,要建设新界为大湾区“融合之区”,联盟建议在新界北发展全新的商业中心区。他认为,洪水桥、文锦渡等地区具备发展商业区的地理优势,建议规划足够的商业用地,吸引更多企业将办公室设于新界。他表示,新界发展同时要抓紧“一地两检”契机,加强与深圳的互利互补合作,在各口岸共同规划建设港深“口岸经济带”,扩大商贸、商住的规划区域。作为“融合之区”,新界亦要善用口岸优势,发展高增值物流、专业服务中心,配合日趋复杂的区域供应链和大湾区高增值生产的发展。他又建议开放沙头角边境禁区,转换土地发展用途,配合建屋及经济需要,以及建立深港沙头角国际文化旅游消费合作区,带动附近外岛如吉澳岛、印洲塘海岸公园的旅游业发展。

  经民联秘书长石礼谦表示,现时公屋轮候册有超过25万宗申请,开发新界不单可纾解香港房屋问题,更关系香港的未来发展。要解决房屋问题,特区政府必须将新界视为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中心,善用祖堂地、农地及绿化地等,为香港的房屋及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土地。他表示,地产界一直关注香港土地房屋供应以及经济民生问题,多年来与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商对策,而在香港进入“良政善治”的新环境下,业界将继续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应的各项措施,满足民生需要,使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经民联29日发布《开发新界 造福香港》研究建议书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新界过去被视为香港与内地的“区隔地带”,不仅直接阻碍了新界的开发,而且严重限制了香港的安居和发展的空间。经民联29日发布《开发新界 造福香港》研究建议书(全文:https://www.bpahk.org/wp-content/uploads/2021/09/经民联《开发新界-造福香港》建议书-9月29日.pdf),就如何全面开发新界提出一系列建议。经民联指出,香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通过开发新界,来发展香港,造福港人。促请特区政府以新思维、新规划、新元素,改变以往视新界为边陲、边境的规划思维,将新界视为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中心,全面开发新界。

  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表示,建议书提出开发新界“三大目标”、“三大中心”以及“三大效益”,“三大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安居之区”、“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产业之区”、大湾区“融合之区”;“三大中心”是在新界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新界北发展全新的商业中心,并且发展高增值物流及专业服务中心,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前海合作区的机遇;“三大效益”是指开发新界可以带来安居、就业和经济增长三方面效益。他表示,特区政府应实行基建先行的方针,积极扩展新界及跨境铁路和道路网络,尽快就洪水桥设新铁路线连接深圳前海铁路作出可行性研究及制订具体兴建方案,并与屯马线洪水桥站无缝对接,方便跨境旅客往来,把握新界北及前海发展的机遇。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表示,开发新界的首个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安居之区”,释放更多新界土地作兴建公私营房屋,纾解房屋问题;第二个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产业之区”,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土地配套;第三个目标是将新界打造为大湾区“融合之区”,在新界发展全新商业中心区,完善以往的规划不足,有助抓紧前海扩区扩容、皇岗口岸重建和实施“一地两检”的新机遇,有利香港发展口岸经济,助力港深融合。他表示,联盟提出开发新界可带来三大效益:增加超过72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为200多万人提供安居之所;打造三大中心可提供逾32万个就业机会;以及每年为香港经济贡献1,500至2,000亿元生产值。

  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表示,“国家一直都畀好多机会香港去发展,发展新界是迫在眉睫,香港配合‘十四五’规划不能再拖”,建议打造新界为“十四五”规划及前海合作“产业之区”。他解释,国家已经明确香港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定位,规划新界必须从产业政策角度出发,例如位于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除了要顾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工作人口的居住以及商贸需要,将周边新田古洞一带发展作商住区,同时特区政府应及早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资金和人才过河、便利出入境政策等,鼓励更多先进科网企业进驻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他又建议在新界北设立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重点基地,重点发展大湾区医疗科研产业链和人工智能产业,并发挥香港法律制度及人才的优势,在新界建立“前海法律争议仲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