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重返荣耀?吴建忠:疫情塞港短期提升

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建忠。(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高雄9月12日电(记者 蒋继平)疫情影响全球塞港情况严重,高雄港再度受到航商重视,有机会重返荣耀?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建忠接受中评社访问分析,短期来看,疫情期间台湾港口持续正常运作,地位才因此提升,成为航商分散风险停靠港口。长期来看,要砸重本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才有机会夺回中继港。但要重新挤回国际前十大港,高雄港需要思考重新定位,是专精交通运输,还是继续朝多元发展。

  高雄港全球排名,1993年第3名,2000年第4名,2003年第6名,2010年第12名,2019年第15名,2020第16名,呈现逐年下降。

  吴建忠是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现职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同时也是“新台湾国策智库”谘询委员。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超过1年半,今年下半年受到变种病毒肆虐,加上运船、货柜、人力短缺,各国船期持续受到耽误,导致主要港口持续呈现壅挤情形。美国8月主要港口处理的货柜高达237万个,创下新高,美国塞港问题加重。

  吴建忠表示,疫情凸显港口需要自动化设备与面临缺工问题,受“规模经济”影响让货轮越造越大艘,港口基础建设亟需现代化让超大型货轮装卸货,加上中美贸易战限制多影响报关速度;此外,陆网运输也受到疫情影响,零售业预先叫货及囤货,货柜放在港口未能及时提领,也让港口永远不够大。各种因素环环相扣,恐怕一到两年塞港问题很难解决。

  高雄港全球国际商港吞吐量排名第16名,疫情期间,长荣海运仍投资进驻高雄港第七货柜中心,为何航商相当看好高雄港?

  吴建忠表示,在全球塞港议题上,观察逐步有些厂商愿意把航线重新拉回高雄港,至于为何会看中高雄港?原因还是与疫情有关,疫情爆发之后,世界各国港口装卸效率其实是不断降低,台湾是亚洲少数维持正常运作的港口,因此开始有一些船运公司可能因为台湾政府祭出优惠政策、看上防疫成果、可以正常运作提供永续服务,变成可让船公司做航线安排时候,在“分散风险”下把高雄港当做主要选择。   高雄可以把握机会发展起来?

  吴建忠表示,短期主要还是因为高雄港的优惠政策与租金补贴,受到疫情原因让高雄港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过去提出高雄港要成为亚洲转运中心的论述,受到中国大陆崛起,高雄港功能是逐渐下降,这几年高雄港转运的货运也逐步减少,甚至也有转移到台北港、基隆港的情况,所以连台北港也渐渐变成高雄港的竞争港口,这都涉及到船商的航线布局。

  吴建忠认为,整体来讲,高雄港要重新夺回中继港或重新挤回国际十大港,除了基础建设要加强外,还要重新思考高雄港的角色与定位,因为近年驳二特区发展表演艺术,还有国际邮轮停靠都变成宣传的政绩后,货柜轮与游艇的商机该怎么做区分?现在因为疫情游艇比较不会进来,如果等疫情过去,到底要选择发展观光还是交通运输,这是政策长期要思考的部分。

  吴建忠指出,长荣海运虽然签约扩张第七货柜中心兴建,本来就是企业在国际转运过程中的布局,虽然长荣有签约50年,但会不会缓不济急?此外,近期外界也在讨论台积电可能会在高雄设厂,不过晶片在空运的比重较多,海运可能帮助有限。他认为,还是让市场自由去做经营,政策不用介入太多,可能对高雄港的发展比较好一些。

  未来高雄港的发展走向?

  吴建忠表示,短期是因为疫情关系,台湾港口持续提供有序的服务,简单讲是亚洲可以安心停靠的港口。但疫情过后,就得思考还会不会是航商布线的重要轴心位置?还是说只是中继港、接驳港、转运港的角色。虽然短期有扩张,但要做亚洲营运中心,必须专精做好基础建设、自动化设备、足够货柜厂房、5G人工智慧自动辨识等等都要升级,才有机会挤进前十大。高雄港已经逐步从运输交通功能转为休闲游憩多功能码头,目前状态看来还是以多功能角色来定型。

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建忠。(中评社 蒋继平摄)

  中评社高雄9月12日电(记者 蒋继平)疫情影响全球塞港情况严重,高雄港再度受到航商重视,有机会重返荣耀?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吴建忠接受中评社访问分析,短期来看,疫情期间台湾港口持续正常运作,地位才因此提升,成为航商分散风险停靠港口。长期来看,要砸重本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才有机会夺回中继港。但要重新挤回国际前十大港,高雄港需要思考重新定位,是专精交通运输,还是继续朝多元发展。

  高雄港全球排名,1993年第3名,2000年第4名,2003年第6名,2010年第12名,2019年第15名,2020第16名,呈现逐年下降。

  吴建忠是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现职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同时也是“新台湾国策智库”谘询委员。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超过1年半,今年下半年受到变种病毒肆虐,加上运船、货柜、人力短缺,各国船期持续受到耽误,导致主要港口持续呈现壅挤情形。美国8月主要港口处理的货柜高达237万个,创下新高,美国塞港问题加重。

  吴建忠表示,疫情凸显港口需要自动化设备与面临缺工问题,受“规模经济”影响让货轮越造越大艘,港口基础建设亟需现代化让超大型货轮装卸货,加上中美贸易战限制多影响报关速度;此外,陆网运输也受到疫情影响,零售业预先叫货及囤货,货柜放在港口未能及时提领,也让港口永远不够大。各种因素环环相扣,恐怕一到两年塞港问题很难解决。

  高雄港全球国际商港吞吐量排名第16名,疫情期间,长荣海运仍投资进驻高雄港第七货柜中心,为何航商相当看好高雄港?

  吴建忠表示,在全球塞港议题上,观察逐步有些厂商愿意把航线重新拉回高雄港,至于为何会看中高雄港?原因还是与疫情有关,疫情爆发之后,世界各国港口装卸效率其实是不断降低,台湾是亚洲少数维持正常运作的港口,因此开始有一些船运公司可能因为台湾政府祭出优惠政策、看上防疫成果、可以正常运作提供永续服务,变成可让船公司做航线安排时候,在“分散风险”下把高雄港当做主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