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嘉林:习近平重要讲话 台湾面临历史抉择

戚嘉林

  中评社台北10月10日电(作者 戚嘉林)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本人身为统一联盟党主席,全程看完后很受启发,有感如下:

  首先,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份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尤其是后者,孙中山先生诸多振兴中国的具体构想,无论是民族、民生、民权的各个面向,都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实践完成的。此外,这一宣示,也定性中共向上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无缝接轨,更加丰富穷实中共与明清大历史连结,固化海内外(港澳台)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认同。

  无可讳言,“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尤其是军阀割据。然而,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统一中国、增祖国之荣光”,孙中山先生的此一核心理念,是我们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纽带,也是我们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当代使命。但是,“振兴中华”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故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统一中国。

  对此,孙中山先生将辛亥后的事业重心转向“统一中国”,他痛心疾首地慎告国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保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能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先生不但学贯中西且周游列强,对外部国际形势也有深刻认识。1924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我国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时,就精辟分析外国日本的威胁“日本或者因为时机未至,暂不动手;如果要动手,便天天可以亡中国。从日本动员之日起,开到中国攻击之日止,最多不过十天;所以中国假若和日本绝交,日本在十天以内便可以亡中国”。   1924年3月24日,孙中山在对驻广州滇军演说时,公开的将“武力统一”全国的北伐视为事关中国存亡的大事,称“我们此刻在广东,一定要北伐。中国的存亡,就在我们此次能不能北伐。如果能够北伐,革命便可以成功,中国便可以长存;如果不能北伐,革命便要失败,中国便要亡国。”

  为此,孙中山同步仿效前苏联红军建军经验,于1924年1月24日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当时,黄埔军校前几期的毕业生,都要宣誓:“决志于广东统一后,更努力于全国统一”,这是何等的豪气。

 惟无可讳言,当代“振兴中华”的缺口是台湾问题。故习近平总书记称,“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值此两岸关系70年来从未如此严峻之际,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份严厉指出,“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这形同对台独势力的最后喊话。

  至于中美关系衍生的百年未有变局,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虎视眈眈,台独势力倚美拒统。1924年时,日帝对华虎视眈眈,即使是那样恶劣的国际环境,孙中山先生也要建军致力武力统一全国。这就有如今日美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人民也要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今日,中国崛起,决非1924年的中国,但外部势力干涉一事,历史好似重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白昭告,“台湾问题纯属内政,不容任何外力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这形同对美国的再次重申收复台湾的决心。

  惟习近平总书记也语重心长地告诉台湾同胞,“以和平方式统一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如果历史可以借镜,那展望两岸关系的未来,我们台湾不可持续关闭“和平统一”的大门,应把握最后的历史机遇,与对岸展开政治谈判,签署两岸《和平统一协定》,保证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戚嘉林,统一联盟党主席)

戚嘉林

  中评社台北10月10日电(作者 戚嘉林)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本人身为统一联盟党主席,全程看完后很受启发,有感如下:

  首先,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份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尤其是后者,孙中山先生诸多振兴中国的具体构想,无论是民族、民生、民权的各个面向,都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实践完成的。此外,这一宣示,也定性中共向上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无缝接轨,更加丰富穷实中共与明清大历史连结,固化海内外(港澳台)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认同。

  无可讳言,“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尤其是军阀割据。然而,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统一中国、增祖国之荣光”,孙中山先生的此一核心理念,是我们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纽带,也是我们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当代使命。但是,“振兴中华”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故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统一中国。

  对此,孙中山先生将辛亥后的事业重心转向“统一中国”,他痛心疾首地慎告国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保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能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先生不但学贯中西且周游列强,对外部国际形势也有深刻认识。1924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我国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时,就精辟分析外国日本的威胁“日本或者因为时机未至,暂不动手;如果要动手,便天天可以亡中国。从日本动员之日起,开到中国攻击之日止,最多不过十天;所以中国假若和日本绝交,日本在十天以内便可以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