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原下的“爱因斯坦班”能出大师吗?
中评社北京9月9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甘肃省会宁县,昂然矗立的会师纪念塔和错落有致的学校,诉说着这个西北小县城的两个“不平凡”:一是1936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于此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二是教育大县读书立身的“金科玉律”,曾几何时,学生苦学、家长苦供、教师苦教给这里的教育打上了标签,寒门贵子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但我们能教出爱因斯坦吗?”十年前,有一批勇敢的教育先行者带着这个疑问,用音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素质教育改革实践。
勤奋的厌学者与快乐的善学者
晨钟唤醒白昼,读书声给未来奏响序曲。在会宁县会师中学,不仅书声琅琅,还有一种别样悠扬——每天萦绕在师生耳边的管乐声。
这悠扬婉转的音乐之声,始于今年58岁的会师中学学生乐团团长杜正权的心痛时刻:十年前,伴随学生们的擂桌呐喊,撕裂的书页在空中散落,全校初三毕业生以这种方式庆祝“解脱”。
学生喜悦的背后是老师的心痛——这说明学生学习不快乐。
“家长学生一味追求分数,只会让孩子变成作业的奴隶、考试的机器,尤其在落后地区,学生只能拼分数,我们只能培养出勤奋的厌学者。”杜正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