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灯火》:灯火漫卷照我心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世界上什么最宝贵?是人,是生命,是尊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中、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的国家尊严、民族尊严,要有自己的“国魂”“民族魂”。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愿为之奉献一切的初心,便是我们的“国魂”“民族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个历史事件面前,全中国都在回望历史、记忆历史、总结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展望民族未来。
少年儿童是未来的生力军。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儿童文学主题出版多以红色经典小说和历史小说为主,选取历史的某一个剖面,书写特定时代的童年生命。而日前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远山灯火》,以儿童视角贯穿时代进程,以党员奋斗史呈现党的发展史,用别出心裁之笔绘就了一派跨越百年的别开生面之景。这固然是一部打上鲜明的主题出版烙印的作品,却不失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鲜明的艺术特色。我认为,这“灯火”既是一束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红色灯火,又是一盏肩负知识分子担当的文学灯火,更是一道引领青少年成长的精神灯火。
一束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红色灯火
锁定童年视角,锁定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描写百年巨变,是《远山灯火》的点睛之笔,也是这一束红色灯火震撼人心之所在。可以说,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鲜有一部儿童小说能在十几万字的容量内呈现串联百年历史却又不失真挚细节的恢宏气象。
小说自20世纪30年代起笔,通过一位老共产党员深藏功名、忠诚奉献的一生,串联起不同时代三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从而塑造了内心丰富、个性独特的共产党员群像,展现了几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也使艰苦岁月中的励志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无论是革命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还是新时代的人民公仆,身上都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坚定意志构筑起震撼人心的庄严之美。
为新中国的英雄和奋斗者们立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远山灯火》一书的核心人物梁满仓可谓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典型代表。他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回归故土;迟暮之年仍心系祖国未来,发挥余热。在奔赴罗布泊前被秘密转移之时,即使想到“不知道他的生死,亲人们该有多担心啊”,他也能立即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肩负着至高无上的‘国家使命’,去执行一项极其特殊的任务。”
战争年代冲向战场,和平年代走向僻壤;可以安逸的时候选择奋斗,可以享受的时候选择奉献。随着故事的深入,读者愈加能够进入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岁月,为那些真实、坚毅、无私的人物所感动,也愈加能够理解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也恰恰以最真实的、还原历史的方式,阐释了共产党的队伍为什么能够得到那样前赴后继的誓死追随。无论历史的天空如何变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忘我奋斗的理想信念是不变的。这是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最具穿透力的红色灯火。
一盏肩负知识分子担当的文学灯火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是个“大”概念,儿童是群“小”家伙。似乎童年无史,因而儿童缺史。当作家以独特的胆魄和气度,将创作视野投向百年党史进程中的童年与成长时,他也诠释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历史承担和对文化使命的深切体认。
在《远山灯火》中,作者徐鲁以一种“史说”般的气魄,将百年党史的脉络编织进小说文学表现的经纬中,把文字的根须伸入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大胆地用童年视角、童年记忆、童年故事,呈现出具有史诗质感的家国变迁、党史足迹和英雄故事。徐鲁是用儿童视角观察历史的高手。例如,他在书中借12岁的农家少年梁满仓之口,生动而准确地描绘了“有党”与“无党”两幅截然不同的民间生活图景,从而有力地揭示了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党员永远的初心”。
全书巧妙运用倒叙写法,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经典作品《一块烫石头》开篇,以“如何才算无悔地过完一生”这一终极提问引出一位独臂老人回望自己本色人生的故事,这样的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赋予再现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双重功能。
同一片土地上,同一个年龄段,不同的童年个体,不同的历史阶段。上部《红星斗笠》书写革命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浴血奋斗,让人热血沸腾又肝肠寸断;中部《青松翠柏》独具匠心地关注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这一段历史,同时以书信体的形式将英雄精神和少年的励志向上结合起来,直接叩响少年读者的心门;下部《山高水长》呈现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气象,通过点明对当代少年的红色教育,进一步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从历史的角度观照童年,从童年的视角阐释历史,进而实现了讲述童年和讲述党史的双重意义,使红色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