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发力 金融加码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政策引导下,上半年“因地制宜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初显成效,记者获悉,后续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定向发力。业内人士建议,加紧出台全国性金融机构对口支援机制、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等更多配套政策。
政策加码
区域信贷投放结构改善
金融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活水”,而经济发展较快区域往往自带资金“虹吸效应”,一定程度上导致信贷资源出现区域分化。
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通过对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增加再贷款等综合措施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
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发声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3月,央行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时表示,在管控好风险的同时,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4月,央行就如何平衡对经济困难省份信用风险防控和增加信贷方面的关系,提出了相关政策引导。此外,央行还对10个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增加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引导10个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区域内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目前,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根据《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形势已有改善,2021年上半年相关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实现同比多增,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也在提升。最新公布的上半年地区社会融资增量数据也显示,相比于社融增量的放缓,上半年区域信贷投放呈现积极态势,央行披露的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实现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