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新一份施政报告为香港勾划未来

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10月7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在立法会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也是本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报告以“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为题,全文共10章约3.4万字。林郑月娥提到,香港过去两年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现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社会恢复安全稳定,香港现在又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林郑月娥说,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之下,香港企业和专业服务提供商享有无限机遇。香港只要用好中央支持特区的政策,发挥独特优势,将可为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重组政府架构 提升管治能力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建议现届政府准备重组政府架构的方案,供下届政府考虑执行,以提升施政成效;按“能者居之”的原则检视公务员高层职位的选拔聘任机制;加强政府与立法会的关系;以及提升政府信息发放和对外解说能力。
 
  林郑月娥提出,政府架构重组可采纳以下方向:一是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目前分散于民政事务局的文化事务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意产业和旅游统整起来;
 
  二是分拆运输及房屋局,让这两大政策范畴可获得更专注的高层领导,特别是令新设的运输局可专注处理运输基建、公共交通服务和交通管理事宜;

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三是研究分拆后的房屋局和负责土地发展和工务的发展局有否理顺的空间,以加快房屋用地供应;
 
  四是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改变香港“工业式微”的观感,并突显由创科推动本港再工业化的发展;
 
  五是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加强以地区为本的方法解决市民日常关心的地区问题,以及为促进及支持青年发展提供一站式平台。

  在提升政府信息发放和对外解说能力方面,《施政报告》指出,有效发放信息是管治的重要一环,亦是特区政府须马上改善的工作。她要求各司局长在新闻处处长和他的团队配合下,更注重发放信息和解释政策的工作。

  建设北部都会区 推动香港发展

  新一份《施政报告》重点措施是将香港北部建设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林郑月娥说,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

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中评社 张心怡摄)

  林郑月娥称,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北部都会区是具规模的城市空间,将成为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她提出,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整个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创科,将与支撑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港都会区互补。
 
  报告中提到,连接北部都会区的运输系统则将以铁路为主,其中建议的铁路项目包括兴建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以及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伸延,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乡郊土地及鱼塘,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以构建新田科技城。林郑月娥说,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要令都会区达致职住平衡,土地供应亦是非常关键。在北部都会区内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万个住宅单位。北部都会区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可提供达186 000个住宅单位。

  确保持续土地供应 满足房屋需求

  “让市民安居,是我的房屋政策首要目标。”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谈到,要实现目标,需要的不是因时制宜的短期招数,而是持之以恒供应土地的决心,以及不会因经济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升跌而动摇政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