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赋予动画电影独特魅力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据光明日报今年暑期档,多部动画电影密集上映,在大银幕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其中,以俑文化为创意原点的《俑之城》,以济公为原型的《济公之降龙降世》,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的《白蛇2:青蛇劫起》,均以浓郁的中国风吸引观众,为国产动画电影创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然而,在这些作品中,仅有《白蛇2:青蛇劫起》表现出了较好的票房号召力。这不得不引发业界的关注和思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动画电影必须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使所传达的理念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现代审美趋势相协调。
探索本土化、民族化的创作道路
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硕果累累,现象级作品频出,甚至出现了票房过50亿元、在中国电影票房史上位列第三的《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今天取得的不菲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逐渐走上本土化、民族化道路的结果。
动画本是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动画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咤闹海》到《葫芦兄弟》《天书奇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动画领域涌现了一批传递浓郁民族气息和饱含东方美学思想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业界尊崇为“中国学派”。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动画电影进入转型期。随着电影业开始产业化改革,动画电影生产机构也面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生存发展的新课题。他们尝试过承揽加工片,模仿市场上反响较好的外国动画作品创作,但都效果不佳。动画人逐渐意识到,国产动画电影唯有在汲取“中国学派”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各种积极因素,开拓“新中国学派”,才是发展正途。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这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品,以现代方式讲述孙悟空故事,塑造出一位侠肝义胆的东方武侠英雄,激发了观众深层心理共鸣。该片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重燃了动画人对民族化、本土化创作的信心。之后,《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姜子牙》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次第涌现。时隔多年,动画圈再次刮起了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