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常态化极端气候对海洋渔业的冲击
中评社台北8月29日电(作者李武忠)全球不断创纪录的乾旱、热浪、野火、飓风、暴雨、洪水、酷热等灾难,甚至出现复合极端天气事件,造成人类生命暨财产严重损失。极端气候对陆地影响范围广泛且显而易见,民众多能感同身受,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讨论;然而对于同样遭受到极端气候破坏的海洋,却因相关受害资料的收集既困难又昂贵(根据不完整资料做出的渔业管理决策效果自然不佳),且多数民众不容易感受到,致受到的关注与重视也远不及陆地(包括农业)。事实上气候变迁对海洋的影响虽缓慢但深远,有些改变甚至是不可逆的,由于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及蓝色经济的起源,应妥善因应。
海洋为地球的最大维生系统,具多样功能,不仅吸收了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的1/3),在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食物、能源及医药的重要来源。由于全球暖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平均每十年上升0.14°F)、海平面上升(每十年超过一英寸)、海水酸化(酸度增加近30%)脱氧及洋流转变,造成的影响包括:1、海水温度升高会使飓风和热带气旋变得更加强大,改变海洋生物的迁迁和繁殖模式及增加有害藻华的频率和强度;2、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洪灾频发,许多陆地和湿地变成水域,严重影响沿海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全球37%人口居住在沿海社区);3、海洋酸度提高则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进而影响到依赖捕鱼维生的人们;4、海洋的含氧量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减少1%到7%,也使得近乎无氧的“死区(dead zone)”面积增加3倍,绝大多数海洋生物都无法在死区存活,已经对捕捞产量产生不利影响,更对该区生物资源和沿海经济造成压力;5、洋流变化正改变鱼类种群的分布及生态系统的结构。
上述改变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亚洲海洋生态系统已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使得海洋中鱼类栖息地及数量越来越少、体型越来越小,捕捞成本及鱼价升高,目前在公海捕鱼的船只,有54%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获利,最终可能导致种群崩溃,严重影响到渔业的经营和渔民生计,而栖息地丧失、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也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需要透过更多的科技创新来治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