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慢进也是退”和“理念思路对接中央”

中环码头启航的中式帆船。\路透社

  中评社香港8月27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说,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率领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来港,先后出席特区政府举行的宣讲会及立法会的讲座,以及与商界和青少年座谈,本地各大媒体连日都有报道相关活动。笔者与一名全程采访宣讲团活动的记者聊起来,他说,感受到中央非常关心香港的经济发展,相信宣讲团活动结束之后中央会推出一些惠港政策,他还说,听宣讲团官员或成员的讲话就像听专家讲课,学到不少东西,但在一些现场,例如立法会议员的反应,包括提出的问题,似乎都不太对焦,令人感到失望。笔者与这名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有一些相同的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

  文章说,连日来媒体对“十四五”宣讲团的报道,似乎没有提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早在今年三月的“两会”通过,为何五个月后中央才派宣讲团来港?依笔者理解,这不大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时间协调安排问题。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政总举行的第一场宣讲会上说:香港一定要捉紧发展机遇,社会亦要进一步行动,否则“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宣讲团的黄柳权副主任也表示:“苏州过后无艇搭”,香港当前需要“搞建设、谋发展”,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这些话当着特首和特区政府管治班子面前讲,当然不会是无的放矢泛泛而论,督促之意呼之欲出。

  “十四五”规划纲要因应国家发展大局,对香港作出八个中心和两个枢纽的新定位,包括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等,五个月过去,特区政府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就在宣讲团第一天活动结束之后,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对于“十四五”规划“八个中心”,特区政府就每一个方面订明一个策略,亦会有一系列具体措施,已就其中六个范畴向中央提交一份策略性文件云云。熟悉官员语言文化的市民,当然知道其实等于没有任何实质进展,中央对此是否满意,唔使画公仔画出肠啦。

  文章说,黄柳权副主任还有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他提到香港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亦包括“理念及思路对接”。此话点出特区政府在施政上一个亟待改变的文化问题。特区政府,特别是公务员系统近年的办事作风可用一个“慢”字形容,说好听叫做跟足程序,跟足程序办事固然可避免犯错,即使出问题也没有人需要负责,但跟足程序也可以大条道理叹慢板,你急我不急。这种办事作风,与今天科技发展社会变化一日千里的时代,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的要求,明显落后甚至格格不入。这种作风不改变,“十四五”规划也好、中央要求解决房屋土地问题也好,不仅很可能要面对“慢进”,甚至可能被一个“拖”字变成不进。

  文章说,更重要的是,特区政府以至社会各界都需要清醒认识到,在全球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香港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继续保持繁荣发展,“一国两制”才行稳致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要是必须改变发展理念,改变只顾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做法,无论在基建项目、产业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要有国家发展大局的观念,包括大湾区的概念。落实“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新定位,就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线图。其次,“十四五”规划对香港八个中心、两个枢纽的重新定位,是中央支持香港的重大举措,与过往CEPA、自由行等中央“送大礼”做法不同,八个中心两个枢纽的发展和建设,既需要中央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亦需要特区政府、立法会、商界、学界等做好准备充分配合。但是,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这份中央决策文件的意义,包括对宣讲团的解读,无论特区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相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众所周知,特区政府官员普遍用英文思维,而一些立法会议员的视野有限,如何跟上中央的思路,是每一个管治者、从政者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