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草原上 文化自飘香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爱好音乐的农牧民组建乐队唱响草原,民俗爱好者建起博物馆展出特色藏品……近年来,内蒙古鄂托克旗通过扶持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让多彩的文艺活动延伸到基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蒙古鄂托克草原上,一阵宛转悠扬的马头琴声传来,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民间文艺队正为当地农牧民演出,欢声笑语在草原上不断回响。
这支民间文艺队,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蓝色乐队”。“30多年了,我们的歌声在草原上依然受欢迎。”乐队创始人、58岁的牧民那音太感慨道:“如今,像我们这样的民间文艺队和家庭文化户越来越多,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富足。”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加大对民间文艺队、家庭文化户的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范畴,满足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组建乐队
为农牧民带来欢声笑语
那音太住在鄂托克旗呼和陶勒盖嘎查,他的家既是嘎查的小型文化活动室,也是乐队的排练室。近百平方米的屋子里,马头琴、四胡、扬琴、三弦等乐器齐备,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整齐,墙上悬挂着乐队的荣誉证书和照片。
谈起乐队,不善言辞的那音太打开了话匣子。30多年前,自小热爱音乐的那音太和妻子、邻居等组建了当地第一支农牧民民间乐队,每逢那达慕等集会,他们都会为周边村镇的农牧民义务演出。
买不起乐器,队员们就自己做;不会的曲目,就自学或者请教老艺人;演出路远,骑马、骑摩托车去,一走就是大半天,风吹日晒、顶风冒雪更是常态。虽然辛苦,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感觉都值得!”那音太回忆。
1996年,内蒙古在普查全区文艺发展情况时,发现了这支由农牧民组成的乐队,观看了他们的原生态民歌演奏。不久后,乐队被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逐渐丰富,乐队发展面临表演形式单一等瓶颈。“要想更多人爱看咱们的表演,就得在传承中创新,提升专业能力。”那音太说。2012年起,旗里加大了对民间文艺队的支持:旗文化馆、乌兰牧骑的专业老师定期前来免费辅导培训,指导队员们创作、编排新曲目;乐队由过去单一的民乐表演,发展为包含民乐、歌舞、好来宝等在内的多种表演形式;旗里还为乐队免费修建了排练室,并提供更多外出表演和比赛的机会……“草原蓝色乐队”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