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伊大使发文庆祝中伊建交50周年
中评社北京8月16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报道,2021年8月15日,驻伊朗大使常华分别在伊朗国家通讯社、《德黑兰时报》等多家伊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庆祝中伊建交50周年。全文如下:
2021年8月16日,是中国与伊朗建交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中伊两国代表在伊斯兰堡签署建交公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友好关系新纪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伊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紧密连结起来。两国人民自古通过丝绸之路友好交往,结下深厚友谊。早在2000年前,中国史书《史记》就有对安息国(即伊朗)记载。公元1世纪,汉朝使臣甘英来到安息,打通了中国通往罗马的交通线,即古丝绸之路。安息国王遣使回访以示友好。此后,两国友好往来连绵不断。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通过陆路、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泉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两国绵延数千年的友好交往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做出巨大贡献。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由中国抵达伊朗,又传向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菠菜等植物以及玻璃、金银器皿、乐器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1年8月16日,中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大古老文明再度携手,留下了并肩前行、守望相助的坚实足迹。
——半个世纪以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传统友谊历久弥坚。两国高层保持密切交往,战略关系内涵不断丰富。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伊朗,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两国高层多次就新形势下推动中伊关系发展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为双方各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历史证明,中伊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两国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各自维护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中方发展中伊关系的意愿都不会改变。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有力巩固了两国战略互信,坚定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
——半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文纽带日益紧密,民间交往日渐繁盛。文化是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增进人民彼此了解的有效载体。中国古诗有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伊朗著名诗人萨迪也有诗句:“远者相知即近,近者不知即远”。中华文明和波斯文明绵延数千年,两种悠久深厚的文化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就不断互相吸引、交流和碰撞,为人类文明史贡献了精彩篇章。建交以来,中伊两国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发展,两国人民日益相识相知,促进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焕发新的生机。2019年,伊方宣布对中国公民单方面免签,为来伊旅游的中国公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更多中国游客亲身体会到了古老波斯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增进了两国民心相通。当前,疫情给两国人员往来造成暂时困难,但双方人文交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推进。不久前,中伊双方共同举办“庆祝中伊建交50周年线上音乐会”,中国拍摄的《在一起》、《女医·明妃传》等多部电视剧在伊朗电视台开播,伊朗多部电影在华展映,双方还签署了电影、经典互译、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合作文件。
——半个世纪以来,两国始终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在美“极限施压”下,伊朗一度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坚定不移地发展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支持伊方合法权益诉求。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伊朗是第一个公开声援中国的国家。随着疫情在伊朗蔓延,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及普通民众也纷纷向伊方伸出援手,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援助。中方还向伊朗派出首个志愿医疗专家团,协助伊方抗击疫情。中伊两国传统友谊在共同抗疫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充分体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评社北京8月16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报道,2021年8月15日,驻伊朗大使常华分别在伊朗国家通讯社、《德黑兰时报》等多家伊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庆祝中伊建交50周年。全文如下:
2021年8月16日,是中国与伊朗建交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中伊两国代表在伊斯兰堡签署建交公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友好关系新纪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伊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紧密连结起来。两国人民自古通过丝绸之路友好交往,结下深厚友谊。早在2000年前,中国史书《史记》就有对安息国(即伊朗)记载。公元1世纪,汉朝使臣甘英来到安息,打通了中国通往罗马的交通线,即古丝绸之路。安息国王遣使回访以示友好。此后,两国友好往来连绵不断。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通过陆路、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泉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两国绵延数千年的友好交往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做出巨大贡献。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由中国抵达伊朗,又传向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菠菜等植物以及玻璃、金银器皿、乐器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1年8月16日,中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大古老文明再度携手,留下了并肩前行、守望相助的坚实足迹。
——半个世纪以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传统友谊历久弥坚。两国高层保持密切交往,战略关系内涵不断丰富。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伊朗,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两国高层多次就新形势下推动中伊关系发展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为双方各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历史证明,中伊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两国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各自维护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中方发展中伊关系的意愿都不会改变。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有力巩固了两国战略互信,坚定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