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谈两岸关系 提各种建言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 海涵 实习记者 刘璐璐)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两岸关系新形势”学术研讨会23日在北京召开。多位学者作大会发言,就两岸关系新形势分享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朱卫东表示,当前台海局势和岛内政局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对抗性前所未有。他分享了几点观察:一是,贸易战的外溢效应正加速扩散,中美关系前景不乐观。特朗普的霸道霸凌、言而无信、言行不一所带来的不确定、不可靠、不可信,不仅遭到了各个国家尖锐的质疑和批评,也使下一步中美关系转圜的空间被极大压缩,贸易战的外溢效应正在快速向政治、科技、外交、金融等领域扩散。从趋势上看,特朗普外强中乾、色厉内荏、偏执对抗、贪得无厌,使得中美战略利益难以调和、战略目标南辕北辙,中美关系或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历史的谷底徘徊。中方要敢斗、善斗、巧斗,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既要做好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也要准备打好持久战。二是,美台加紧勾连,大打“台湾牌”的冲动显着上升。在中美贸易战战略僵持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内部,特别是以鲁比奥为代表的反华挺台鹰派,会进一步加大对台湾当局的控制和利用。特朗普的台海政策是服务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和中美战略博弈的需要。三是,赖清德当局会更加倚美抗中,破坏性的角色会更加凸显。赖当局会将现在中美的战略大博弈作为他倚美谋独、倚美拒统、火中取栗的一个难得机会,我们要高度警惕防范赖清德当局的战略误判。惩“独”反干涉,维和促融合更当成为下一步对台工作的重点。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认为,我们要与时俱进地重新理解两岸统一。要超越“统独”话语,走向治理话语。民进党没有办法兑现其“台独”主张,这不仅来自大陆方面的压力,更来自于其内部政治上的“自限性疾病”。台湾问题基本上是可控的,台湾当局所有的挑衅都是我们对台治理的机会、动力、理由,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做的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这个提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体会,要将其落实到两岸治理话语的建设上。我们要把解决台湾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事业里,早日把“统独”话语体系推向治理话语体系,这是最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现象。
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刘性仁表示,台湾在美国加高关税的过程中受害颇深。未来,台湾面临的可能更多是半导体、芯片等谈判,此外,还会引发台湾内部的分裂,同时会致使很多台湾民众失业。特别是在没有ECFA的情况之下,台湾边缘化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台湾的产业外溢会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对台湾民众没有好处。赖清德当局至今也未找到跟美国沟通的好管道、好人选,也造成目前台湾深陷严重的产业外移、人才外流和失业情况。大陆对美国高关税进行了很强硬的回应,展现出中华民族气节,台湾应该寻求两岸共同思考、共同合作、共同应对。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表示,台湾要搞“台独”,靠它自己那点能力和体量是不可能的,跟美国日本相互勾连、倚外谋“独”是其真正的途径。美国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台海,在扶持培养“台独”势力方面,美国下手很早。美国豢养了早期的“台独”分裂势力,扶持了“台独”分裂活动,使得“台独”国际化。美国一直在培养“台独”分裂势力,干涉乃至于掌控台湾政局。美国已经降服赖清德,并且精准拿捏赖清德,赖清德是“台独”最大的希望,也应该是最后的希望。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美国不断地放出“疑赖论”,他们不是怀疑赖清德是否搞“台独”,而是担心赖清德不按照美国的节奏搞“台独”。经过几番的面试和规训,赖清德现在已经对美国俯首听命、唯命是从。赖清德在战略上服从美国,以建立“非红供应链、非红产业链”为名出卖台湾利益。台湾要想摆脱被二次殖民的悲剧,必须也必然要和祖国大陆站在一起。台湾的前途在于祖国大陆,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巫永平表示,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时期,转变的意义在于塑造台湾问题、让台湾问题成为问题的旧的国际秩序正在结束,这个秩序的核心是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这是使台湾问题成为问题、使中国的统一至今没有完成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正在进入新的秩序,在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一定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一个主要的角色,所以塑造新秩序的能力有多强就决定了未来国际秩序是什么样的,而这个秩序一定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一个大背景,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要结合国际秩序重组的历史性时刻,与时俱进,强化新的话语体系,强化国家统一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表示,赖清德上台近一年的时间,“台独”分裂的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伴随赖清德“台独”分裂的举动愈演愈烈,大陆对“台独”进行的反制也没有停止,大陆当前全方位反制的能力越来越强,促统的决心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看,赖清德是在困兽犹斗。赖清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关系的大势,也不可能改变推进国家统一的趋势。特朗普上台之后,面对新一轮中美战略博弈,中方占上风,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不管是赖清德还是特朗普,在台湾岛内“翻起花来”,在中美之间“搞起浪来”,我们都可以岿然不动,这才叫底气。面对这样的看上去很复杂、很严峻的局面,我们有的是机会。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何利用未来几年的机会,对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进行全方位的打击,打掉台湾一部分民众所谓的“台独”幻想,并在中美的博弈当中占上先机,这对今后不管是推进还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院院长李义虎表示,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有新的变化。他认为,所谓变化就是不确定性和某些确定性的交织,现在很多人强调不确定性大幅度上升,但是也有一些确定性的因素存在,而且有增加的迹象。跟蔡英文相比,赖清德在国际上的牌不太多,但是在岛内有牌,他上台后采取一系列举措把岛内政局搅乱,意图是从片面执政形成全面执政。但是也有极大的副作用,就是激化岛内的蓝绿甚至白的对立,内部的政治激化极度上升,带来内部局势的动荡性。李义虎表示,无论终局怎么样,还是靠自己的发展进度与实力。综合国力上来之后,我们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就能实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就能做我们要做的事,实现国家的统一。
屏东科技大学教授林信雄在讲话中分析了目前两岸的形势。他表示,虽然两岸现在局势没有那么理想,但是网络交流这部分可以利用。他提到,前段时间大陆的《哪咤》影片这样影音交流很好,但是在平台的利用上还有待加强。他提出,在YouTube、Tik Tok、小红书这些平台上多加利用,有流量自然在文化的深层底蕴上接触就会更自然。他表示,两岸的人员不方便正式往来,但是可以在网络社群平台上加大力度。两岸可以通过网络促进融合,让两岸关系有一个新篇章。
全国台湾研究会原执行副会长、社科院台研所原所长周志怀认为,赖清德上台以后,冲突和对抗已经成为当下台海局势的新常态,威慑和惩戒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两岸关系从过去的“劝和”阶段到现在的“逼和”阶段。无论是“劝和”还是“逼和”,“和”的内涵都是和解、合作、和谈、和统这八个字。他提出,“劝和”的第一阶段是通过两岸对话、协商谈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二阶段是在大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两岸关系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他强调,从“劝和”到“逼和”,两岸关系已经断崖式下跌。“逼和”仍然是属于和平统一的范畴,不是“武统”。周志怀也表示,台湾从“孤岛”走向“死亡之岛”,是赖清德集团永远的痛苦和悲哀。如果赖清德顽固坚持“两岸敌国论”,台海局势的走势只能是离战争越来越近,离和平越来越远,台湾的悲哀恐怕如影随形,“台独”工作者及其追随者必将随时陪葬。周志怀说,我们虽然并不愿意看到台湾由“孤岛”变为“死亡之岛”,但这也并不只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一贯主张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仍然愿意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两岸对话的大门什么时候能够打开,什么时候能够重启,端看台湾人民的智慧和选择。
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倪永杰表示,特朗普的台湾观颠覆了传统的亲台派的认知,他提出了“台湾交易论”,他对台湾没有好感,他也更不愿“出兵保护台湾”。特朗普会敲诈台湾,他要台湾做四件事,一个要交保护费,二是台湾投资美国,三是要台湾进口美国的商品,四是对台湾征收关税。他表示,面对特朗普的无差别掠夺,民进党提出了“脱中入北”的总目标。赖清德现在在做摊牌的准备,选择一边倒美西方,本质上就是要跟大陆脱钩断链、倚美谋“独”,他有两大战略,第一个策略是扮演美国的棋子,全面配合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满足特朗普对台湾的勒索;第二个策略是在岛内搞绿色恐怖,要全面对抗大陆,走武装“台独”的路线。面对当前的局势,倪永杰提出5个字,一个是“等”,等待历史性的机会;第二个是“稳”,稳住自己,稳住台海,稳住中美关系;第三个是“智”,推动两岸的智交流、软交流和高质量交流;第四个是“融”,融合发展;最后一个字是“军”,军事斗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黄嘉树分析“台独”变化趋势时表示,“台独”从“制宪建国”的原教旨主张变成“新两国论”,在两岸领域强调“互不隶属”和对立关系,妄图分裂中国版图。滥用罢免制度、“双标”操纵司法、驱逐大陆配偶等行为,显示民进党正从其标榜的“民主进步”走向“专制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