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作品,构建“我们”的世界

来源:光明日报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网络让世界更加联通的时代,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产生的文艺作品,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社交网络,几乎建立起一个足以与现实空间抗衡的另一生存地——虚拟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志趣相投的人们因为某部共同喜爱的文艺作品而聚集。他们互相讨论、互相启迪,在原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作,并在日渐密切的接触中形成心有灵犀的共同体,构建一个属于“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创作的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艺作品有何不同?在建立共同体的途中,他们遭遇了什么?这一共同体的形成又有什么意义?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由无数同好,特别是由中国作品的海外粉丝群体聚集起来的共同体,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除了自发整理“入坑指南”,他们还决心要在作品背后的那个未知空间里打下一锄,留下痕迹

  从《罗小黑战记》到《白蛇:缘起》,近几年来,一些集聚了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在海外上映。它们植根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赢得不少海外观众的认可。与此同时,电影的爱好者们也在社交网络上自发聚集。

  如何让人快速喜欢上一部作品?《罗小黑战记》的日本粉丝们或许会提供一个好答案。拥有众多关注者的某位粉丝账号上,长期置顶着一条信息:“这是我自己整理的《罗小黑战记》入坑指南!”所谓“入坑指南”,即囊括了影片上线情况、相关资讯、衍生商品等信息的翻译介绍文章。怀着对作品深切的喜爱,粉丝寄希望于通过发布“入坑指南”,能使对影片稍感兴趣的观众在第一时间掌握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增加其成为作品粉丝的概率。

  如果说观看作品仅仅是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行为,那么爱好者们对作品相关资讯的翻译即是自主探索作品世界的第一步。粉丝们热衷于从作品与资讯中发现难以被普通观众注意到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表现着中国生活的乐趣。它们如此微小,对本国观众而言,又是如此熟悉,以至于根本不需要解释。可对于海外粉丝而言,它们又是如此新奇。翻译者竭力在自己的母语中寻找阐释它的词语,一点一点拼接成易懂的图景。他们也会为译得某些重要概念而感到欢欣,认为这象征着他们更加深入作品的世界,也对孕育作品的那片土地有了更为切实的了解。

  爱好者们继续行进。好的作品往往拥有丰富的世界观,以及尚未被拓展的广袤阐释空间。后者像巨大的虚空,吸引着感兴趣的人们前去探索。在熟悉作品的基本情况后,一部分爱好者的心中燃起火苗:为什么不试着进行二次创作呢?二次创作,是指基于某部已经面向市场的文艺作品,借助其人物设定、作品理念等,讲述和展现一个接续或颠覆的故事。二次创作以原作品为底片,其装置却更近似万花筒,所投射之景固然与原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并非原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