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内地无偏见 港生求学热
中评社香港9月30日电/近年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考生持续减少,但每届高中毕业生仍有5、6万人,而在香港高校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本地升学压力较为突出。不过,随着DSE的认可度越来越广泛,不少香港中学毕业生选择直接去海外和内地、台湾继续深造或修读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清洗数据发现,虽然经历了2019年的动乱,香港的中学教育备受黑暴势力的侵袭,但是香港中学生对赴内地升学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内地教育界对港生毫无偏见,依然把港生作为重要的学生来源。
如图1所示,2019年4月,港人对海外升学的关注度是对内地升学关注度的三倍多,这个差距在2020年第三季度拉到了最大,不过随着海外升学关注度之后的骤降,两者差距又逐渐缩小。再看香港社交媒体对赴内地升学的声量比例走势曲线,我们发现,总的来看,香港学生对海外留学的关注度比较大,但对赴内地升学的关注度也没有太大的波动。
香港中六毕业生到外地升学的目的地主要有哪些?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有内地、台湾、英国、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其中内地、台湾、英国的比重排在前三位,而且占总体比例的七成五,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香港中学毕业生最喜欢的三个非本港升学地点是:内地、台湾、英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看到赴内地升学的港生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至2020年已超过三成,是所有主要目的地中的第一位。所以,从实际结果来看,香港中学生对赴内地升学的热情并没有减退。
具体而论,如图3所示,非本地升学的毕业生中,选择内地院校的人数在近几年有一个突出增长,人数从2017年到2020年翻了一倍,这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院校向港生开放招生有关。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也留意到,近年来选择非学士课程的港生有明显增多,即有越来越多港生选择去内地修读职专文凭类课程(比如:酒店学、专业美容、机械工程、服装珠宝设计等)。
据公开数据显示,内地开放向港生招生的院校已从2012年的63所增加至今年的127所,都是名校。数量的翻倍给港生升学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如图4所示,广东、北京、上海分别位列前三,特别是广东和北京的院校最受欢迎,这与两地院校数量最多和质量较高有关。中国教育留学交流中心的公开数据表明,今年共有1.4万人报名内地升学,最多人列为第一志愿的首三位为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及厦门大学,主要报读经管金融类、工程类及医学类学科。截至2019年底,在内地高校本科和研究院就读的香港学生则有大约1.6万人。内地各所大专院校,对香港学生并没有任何政治偏见,从为港生提供的最好的教育环境来看,以吸引更多的港生就读,就知道了!
纵观2015年至2019年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专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增长趋势图,我们发现,如图5,香港在5年里增长的人口比例只有10%,是图示国家和地区中增幅最低的。众所周知,香港的专上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除学位课程外,也包括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等课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香港中学毕业生过去几年对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幅很小。再看图6,我们发现,过去近10年,在香港获得专上教育(学位)的人虽然收入水平最高但是收入中位数的增速却最缓慢。结合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讨论,我们认为,香港目前存在高学历青年“上流难”的明显问题,这是导致中学毕业生持续进修的积极性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评智库认为,内地院校对于香港中学毕业生已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港生愿意到内地去进修学习。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内地读书的港生必然是主力军、生力军。如果在内地求学的港生能够获得与内地青年一样的工作就业资格,完全享受同等的待遇,香港青年的人生前途必将更加开阔、更加精彩,“上流难”的问题就更加容易解决。我们期待今后更多有利于港生赴内地升学、工作的政策出台!让香港青年的求学热情与爱港爱国热情融为一体。
(记者:梅岚竺;分析师:洪绍涯;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逸敏)
中评社香港9月30日电/近年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考生持续减少,但每届高中毕业生仍有5、6万人,而在香港高校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本地升学压力较为突出。不过,随着DSE的认可度越来越广泛,不少香港中学毕业生选择直接去海外和内地、台湾继续深造或修读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清洗数据发现,虽然经历了2019年的动乱,香港的中学教育备受黑暴势力的侵袭,但是香港中学生对赴内地升学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内地教育界对港生毫无偏见,依然把港生作为重要的学生来源。
如图1所示,2019年4月,港人对海外升学的关注度是对内地升学关注度的三倍多,这个差距在2020年第三季度拉到了最大,不过随着海外升学关注度之后的骤降,两者差距又逐渐缩小。再看香港社交媒体对赴内地升学的声量比例走势曲线,我们发现,总的来看,香港学生对海外留学的关注度比较大,但对赴内地升学的关注度也没有太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