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降级”并非保护等级下降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介绍称,“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一时间,“国宝降级了”的讨论颇多。大熊猫数量多了,会不会“不值钱”了?其实不然。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意味着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进一步缓解,而不是受保护等级下降。

  据有关记载,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它不仅仅是一个珍稀物种,而且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友谊交往的符号,在促进传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四川、陕西以及甘肃三省共建立了不同级别的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6万公顷,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我国还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措施,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截至2020年底,大熊猫人工圈养总数达到633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仅有效保护了大熊猫,更促进了栖息地内其他珍稀物种种群的恢复与繁殖。比如,秦岭山系的羚牛、金丝猴等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均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得到了有效保护。

  如今,大熊猫“降级”,反映了其栖息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持续向好,也展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进步。不过,大熊猫从“濒危”降级为“易危”,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停歇,对其保护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谓“任重”,指的是尽管我国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明显碎片化;许多人为活动破坏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环境,种群间形成了互不联系的孤岛,导致种群分割以及近亲繁殖,物种退化的风险依然存在。

  所谓“道远”,意味着大熊猫保护从“濒危”到“易危”,最后到“无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总结经验,一代一代把大熊猫保护事业持续做下去,为国际社会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