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新选制下选举呈现四大特点和优势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提名期正式结束。这次选委会选举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但在于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将肩负更重要的职责,承担更重大的使命,更在于这次选委会选举是新选举制度确立后的第一场选举,也是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第一场选举。这场选举对于香港落实新选举制度,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选举报名的情况观察,这次选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有助吸纳基层声音和意见

  一是基层力量的增加,令选委会的构成既有不同界别的精英翘楚,也有更多基层声音。改制后的选委会选举,在五大界别中新增了基层社团、同乡社团、内地港人团体等代表的分组,这种的安排就是为了让更多基层代表可以进入选委会,表达基层的声音和意见。

  在报名期内,多个香港的基层社团、同乡社团代表都踊跃参选,这些参选人代表的不单是个人,更代表数以十万计会员及市民的声音,让选委会的构成更多元化,过去被忽视的基层声音将成为选委会一个重要力量,反映新选制对于基层、普罗民众诉求的重视。与西方选举早已被利益集团骑劫,一人一票根本反映不了真正基层市民声音截然不同。香港的选委选举更能体现公平性,更能体现对基层的重视。

  二是选委选举回归初心更具代表性。新的选委会覆盖面更广,代表性更强,更能兼顾各阶层利益。从报名情况来看,参选人都有浓厚的业界专业背景,关注的都是业界议题,多提实事少谈政治是这次选委选举一大特点。

  事实上,选委选举的初心从来都是让业界均衡参与,让不同声音得以反映,以业界、团体为主的选委选举从来都不是党同伐异的场地。只是近几届反对派为了在特首选举中“造王”,大举抢攻选委议席,并且以各种政治议题、政治炒作、政治抹黑进行选举工程,令选委选举变得高度政治化、撕裂化、污水化,这显然不是选委选举的初心。

  三是选委的年轻化,为政坛注入更多新力量。新选制下增加了全国性组织的港区成员界别,包括全国青联成员,他们都是来自香港不同阶层的青年代表,既有商界、专业人士,也有基层及热心社会工作的青年,对国家有感情,对香港有承担,新选制为这些有志青年提供了进入选委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