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红楼梦》读歪了
回望新红学百年发展历程,从蔡元培、王国维、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一直到后来的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这些红学大师,他们是红学事业的开创者。现在红学界除了一些著名的红学家以外,大多数都是高校教授、中青年学者。一批四五十岁的红学学者,他们视野更为开阔,勇于开拓《红楼梦》在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包括对《红楼梦》的译介、对外国了解《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等。因此这个发展成果是多元化的。
伴随着红学研究成为显学,《红楼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人做过统计,全国红楼迷超过4500万人。怎样才算红楼迷呢?有一个评判标准:即认真地、完整地读《红楼梦》一遍以上,甚至是读两遍三遍,对《红楼梦》有着最基本的了解,或者说能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思想艺术甚至是作者的不同版本有自己的见解。
虽然4000多万对于全国14亿人口来说是一个小数,但就这本书的读者来说不算少了,更何况这个“迷”是有一个入门标准的。实际上在全国喜欢《红楼梦》的人,不下于5000万至1亿之间。《红楼梦》对中国人来讲,就像莎士比亚对英国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俄国人一样,均是民族文化代表的一种象征。
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伴随我们终生的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读《红楼梦》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加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心研究《红楼梦》,使得《红楼梦》在当代更为普及。
新奇见解
新媒体时代下若把好书读坏了不如不读
从好的方面来讲,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那就是当你没有掌握正确认识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及指导思想的时候,一本好书读坏了,那还不如不读。因此,还需要我们学者、专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中去,用我们的力量影响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这就是当下还需要红学家、中国红学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