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有无之间”思考

《老子道德经注》 (魏)王 弼注 楼宇烈校 中华书局出版 来源:新华网

  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据文汇报报道,一部经典讲的就是一个道理。在王弼看来, 《老子》 (又名《道德经》)讲的道理可以用“崇本息末”四个字来概括。本是无,无形无名;末是有,有形有名。作为《老子》最伟大的解释者,王弼确实把握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在“有无之间”思考。

  老子是一个具有高度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哲人,当所有人都在“有”的世界中展开其思考的时候,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中国思想带进了崭新的有和无之间的世界。这个世界一直在那里,但只有当有人看见了它,说出来之后,更多的人才注意到它,并成为自己的世界。

  所有人都在说有,老子说了无,世界呈现新貌

  老子在事物中发现了有和无,并特别强调此前被思想家们忽略的无的作用。没有虚空,车不成其为车,器和室也不成其为器和室。从这个发现出发,世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首先,存在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对待关系被揭示出来,并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对待无处不在,且互相依赖、互相生成。自然世界如此,人间世也是如此。以祸福为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意识到,对待的他者就潜伏在自身之中。在这种理解之下,一就不仅是一,还是二。二也不仅是二,还是作为一体的二。“一生二,二生三”,其意义正在于此。生成万物的道也不例外,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它是有和无的对待,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待。

  其次,事物的对待促成了变化,从一物成为另一物。祸变为福,福化作祸。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称之为“反者道之动”,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动,这是道的内涵。但变化有其条件,发展到“盈之”的极端处,变化会更容易发生。如“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

五官科美容养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