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大楼》中看到多个“高度”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8月2日电/据解放日报报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先后推出了再现建党史的《1921》、主打革命史的《革命者》、表现社会主义和建设者的《守岛人》,还有讲述抗疫故事的《中国医生》。作为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和观众,我们一直在期盼出现一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国人精神风采的主流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电影集团推出的《大城大楼》适逢其时。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增量,使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银幕形象更加完整、更加具有立体感。《大城大楼》之所以值得肯定,首先在于其具有两个“高”:

  一是上海含量高。上海立项、上海投资、上海拍摄、上海出品,再加上上海故事、上海人物、上海腔调、上海气质,使影片完整地具备了上海文化的地域性表征和都市特有的精神文化底蕴。这些年来,出于规避电影投资风险考量等诸多原因,在全国电影的大格局中,上海参与的多、主导的少,合拍的多、主创的少。而《大城大楼》不仅由上海电影集团拍摄、上海城投集团投资,而且从编导演到摄录美,主创人员也几乎全部出自上海,让人欣喜地感到上海电影再展雄风。

  二是完成度较高。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大城大楼》的创作难度显然更大一些,因为它没有依傍的历史和人物,也没有同类作品可以参照,以“楼宇党建”为切入,写发生于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大楼里的新人和新事,时空条件难免受到限制,角度和视点既需要集聚,又不能封闭,需要更多的结构创意和意象创造。做到内外视角勾连,语言畅达饱满,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引人入胜,并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着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视野的开放广度和情境设定的收敛抑制形成了一种反差,作品的完成度与视听表达处置的难度构成了一种对比。

  其实,我所谓的“城市高度”,还有更多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