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李安谈情怀

李安(中)向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事业上耕耘三十年的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右)、台湾中评社长俞雨霖(左)赠送《海峡两岸新闻交流30年纪念文集》(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张爽实习记者王嘉航)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部前主任李安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回忆亲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三十年的点点滴滴。在两岸关系风急浪高的今天,李安寄语两岸年青一代新闻人,要抓紧时间苦练内功。他认为两岸交流会等到春暖花开的一天,因为“事物发展是螺旋性的,有时候会出现反覆,有一些挫折,但是不会一直是倒退的。”

  李安1991年到中国记协从事与港澳台新闻交流有关的工作,1998年担任中国记协台港澳办公室(后改名为台港澳工作部)主任,几乎见证了两岸新闻交流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李安在中国记协工作期间,主要参与组织、主办了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两岸新闻院系大学生新闻营以及其他新闻交流互访等活动,与不少两岸记者结成了好友,在他看来,新闻除了要做到公正、公平、客观,还要全面,“在报道一件事时,如果专门找它负面的地方,也可以找到,但除了这一面,还有另一面,可能另一面比这一面占的比重更大。两岸媒体应该都做到真正反映对方的全面情况。”他也认为不应该忌讳台湾记者看到大陆不好的方面,因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政府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就进步了,同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都不需要回避。“也许对方的观念难以一下改变,但是让他看到真实的东西,总会有触动。”

  李安参与编纂的《海峡两岸新闻交流30年纪念文集》已出版。他说,编辑这本文集的初衷是记录下两岸新闻交流初期的历史和两岸各界人士为推动新闻交流所作出的努力。在他看来,早期做涉台新闻交流工作的同志们都有一种情怀,是把两岸新闻交流当做使命、事业来做的。后来两岸新闻交流相对平稳的局面与这些前辈的探索与付出分不开,应该记录下他们的贡献。

  民进党上台后,出台种种措施打压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风急浪高的今天,李安寄语两岸年青一代新闻人,要抓紧时间苦练内功。他认为两岸交流会等到春暖花开的一天,因为“事物发展是螺旋性的,有时候会出现反覆,有一些挫折,但是不会一直是倒退的。”

李安讲述亲历两岸新闻交流三十年的点点滴滴(中评社 王嘉航摄)

  以下是访问全文:

  中评社:您1991年就到中国记协从事与台港澳新闻交流有关的工作,可以说见证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全程,可否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您对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三十年有什么评价?

  李安:我1991年到中国记协,从事两岸及港澳新闻交流的工作,除了中间有一年时间到别的岗位工作,其余24年都在这个岗位,但不敢说见证了两岸新闻交流全部。从准确的时间上说,1987年11月1日,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中国记协负责人发表谈话,欢迎台湾记者到大陆来采访。两岸的新闻交流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交流是单向的,台湾记者可以来大陆采访,但由于台当局设置了很多障碍,大陆记者不能去台湾采访。1991年8月,新华社主任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港台海外部主任郭伟峰首次赴台采访闽狮渔事件。这是大陆记者首次赴台采访。1992年9月,18位大陆记者赴台采访。从那以后,两岸双向新闻交流开始,但总的来说,那段时间仍是来的多、去的少。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双向新闻交流逐渐深入,1994年大陆批准台湾媒体在大陆驻点采访后,2000年台湾当局同意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真正扭转了来的多、去的少的局面。

  两岸新闻交流刚开始时,由于相互不了解,在交流中就会非常谨慎,小心翼翼,恐怕出问题,有时一句话都会引起误会。有的采访活动结束后,两岸记者联欢,因台湾记者唱了一首歌,大陆记者就会退场以示不满。经过多年磨合,以及两岸新闻交流工作前辈的努力,新闻交流逐渐顺畅,大家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在交流中活动中也会避开造成双方不便的地方。

  30年中经历了很多事,两岸关系也有起伏,但是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庆幸的事情,就是两岸新闻交流没有中断。当然这几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新闻交流设置了很多障碍,交流受到了影响,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抛开其他因素来讲,两岸关系要能够正常发展,首先新闻交流要正常。虽然两岸交流开放后,有很多台湾人来大陆工作、旅游,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台湾民众没来过大陆,来者恒来,不来者恒不来,没来过的还是不了解大陆。我们在去台湾访问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些台湾基层民众,他们对大陆的认识贫乏到让人不可理解。所以两岸的新闻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的。

李安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王嘉航摄)

  三十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两岸关系会有曲折,但是新闻交流一定不能中断。海峡两岸双向新闻交流在促进两岸民众沟通、理解方面发挥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中评社:媒体是非常特别的存在,能够设置议题、影响舆论,往往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台湾媒体的生态非常复杂,您如何评价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李安:据我了解,很多大陆媒体对赴台驻点采访是有要求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我觉得这个报道原则是很正面的,也希望两岸的媒体都能做到这一点。

  前几年有香港媒体采访我对新闻报道原则的观点,我说过新闻要公正、公平、客观,而且还要全面。我们在报道一个事件时,如果专门找它负面的地方,有没有?有。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不全面,因为除了这面,它还有另一面,可能另一面比这一面占的比重更大。比如来到大陆,如果专门找贫困的地方报道,让观众觉得大陆还是很贫困落后,这就是不全面的,因为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也正是有了这一部分,我们才去努力地继续去改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两岸媒体应该都做到真正反映对方的全面情况。

  我从1991年开始参与了很多两岸交流的活动,确实也很有感触,三十年来见证了两岸关系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也见证了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因为两岸关系的发展首先要有相互了解,相互了解要靠媒体,尤其在没有开放旅游的年代,两岸民众只能通过媒体相互了解。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部前主任李安(中评社 王嘉航摄)

  中评社:您曾经组织多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哪一次印象最深刻?作为两岸新闻界的小兵,我也参加过两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让我感受比较深的除了采访的内容,就是在一同工作的十天时间里,两岸记者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对方作业模式的学习,这些也是举办两岸联合采访活动的初衷吗?您希望通过联合采访活动达到什么效果?

  李安: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三峡工程”联合采访,这是国台办和中国记协共同组织的第一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在此之前有类似的采访,但不是主题性的,比如台湾海基会来大陆参访,两岸记者跟随采访。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建三峡大坝的决议,国台办和中国记协就决定联合组织海峡两岸记者“三峡工程”联合采访活动。那时两岸人员接触不多,台湾记者来了以后有新鲜感,而且从重庆到宜昌大家都住在船上。开始台湾记者还发稿,但是由于沿线经济不发达,发稿困难,要把稿子用传真传到香港,香港再传到台湾,还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发稿条件,后来记者商量后,决定到宜昌再统一发稿。在船上几天里,大家每天生活、采访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采访过程中,记者既看到一些好的方面,也看到一些不好的方面。比如他们看到了为妥善安排移民的移民点良好的居住、谋生条件。同时也觉得大陆各地的干部熟悉情况,接受采访不用稿就能讲的很清楚。同时也看到了还有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以及卫生状况不好的现象。总之,通过采访,台湾记者对大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采访过程中,有记者在私下问我,三峡大坝跟我们也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让我们来采访?我和他们讲,修建三峡大坝是关系全体中国人的大事,国际上都很关注。台湾人作为中国人,当然更应该了解情况。

  你参加过联合采访,可能你会感觉两岸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相处得非常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两岸记者接触不多,所以刚开始大家不熟悉,相互不了解。经过几天的共同生活、采访,大家逐渐熟悉,相处得非常好。白天一起采访,晚上一起喝酒、唱歌、聊天。在武汉,采访活动最后一天,一起吃饭后,很多记者希望再聚一聚,于是又找了一个地方大家聊天,聊到情深处,有人抱着痛哭。后来我们有一个称呼,叫“三峡帮”,很多人直到现在还都联系着,成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有参加过那次采访活动的记者写文章说自己今生最好的朋友就是那次采访交到的大陆记者。有的记者现在已不从事媒体工作了,但还会联系。因为那是第一次的,所以印象特别深。

  如果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二次联合采访了——2000年两岸记者西藏联合采访。1992年只是专门针对三峡工程的联合采访,没有考虑到以后是不是延续下去。1999年,我们曾考虑是不是还可以继续组织联合采访活动,可以去西藏。但是去西藏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气候、高原反应等等,所以1999年没有成行。2000年国台办和中国记协组织了两岸记者西藏联合采访活动。当时的想法就是组织记者们去那些他们平时不方便去的地方,前几届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除了三峡采访活动外,从2000年开始,到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让记者看看真实情况。比如去西藏的台湾记者中有一些是专门报道西藏问题的,但是其信息源都是来自西方媒体。那次效果也不错,记者们去看了以前农奴的生活状况,看到用人皮做的灯罩,人的骨头做的器具,看了关押农奴的地牢。当然,通过一次采访改变一些人看法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到实地采访,了解真实的情况,对大多数人还是有一定触动的。

  我们希望通过联合采访活动可以让台湾记者看到大陆的发展变化。每一次联合采访都有一个主题,让他们对大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中评社:您参与创办了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新闻研讨会的情况?首届研讨会为什么选在香港举办?两岸三地媒体人在研讨会上有激辩和争锋吗?

  李安:确切地说,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是我们中国记协台港澳部的前辈柏亢宾主任参与创办的。1992年9月,18位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为采访团举行招待会。时任理事长楚崧秋先生和中国记协台港澳办公室柏亢宾主任在交谈时表示,希望能把两岸新闻界交流的良好气氛延续下去,为两岸新闻同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特别是加强新闻界高层人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年11月,楚崧秋先生向中国记协发出了关于召开海峡两岸新闻研讨会的倡议,中国记协表示赞成。   1993年春,楚崧秋先生来京,就研讨会有关事宜与中国记协沟通。考虑到当时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现实情况,双方均认为在香港召开研讨会更为适宜。于是楚崧秋先生向时任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席、成报副总编辑杨金权先生和该会副主席、大公报总编辑曾德成先生提出在香港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的建议,得到积极响应。随后,在香港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筹备会,对研讨会的形式、名称、参加人员、内容、费用等做出了约定。第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于1993年11月在香港顺利召开。

  1997年12月香港主办第四届研讨会时,澳门新闻界派人与会,会议改名为“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2001年11月,第七届研讨会在澳门举行,由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此次研讨会决定,从第八届开始,研讨会由每年举办一次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并延续至今。

  初期,研讨会主要目的是为促进两岸及香港的新闻交流搭建平台,真正研讨新闻业务方面反而是次要的,所以有些香港记者采访时说,研讨题目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随着两岸新闻交流的深入,研讨题目也越来越贴近实际,每届研讨会都会针对两岸及港澳新闻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研讨题目也越来越深,业务性越来越强。

  总的来说,大家在研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也不乏有激烈的争论。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与会者就此产生了争论。但是这些争论仅限于会上,会下大家再沟通,交流,各自摆出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求认同,但求理解。

  台湾《中国时报》原总编辑黄肇松曾说,两岸新闻界这么多的活动,只有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研讨会的创始人楚崧秋、柏亢宾两位前辈均已离世,但他们为两岸新闻交流所做的贡献通过研讨会延续下来,并为两岸及港澳新闻界所牢记。   中评社:我手上这本书是您和您的同事编写的《海峡两岸新闻交流30年纪念文集》,为什么想要选编这样一本文集?在选择撰稿人的时候有哪些考虑?

  李安:2007年是两岸新闻交流20年,我曾经想编这样的一个文集,但是因为种种情况,包括时间问题、人员问题等没能实现。到了2015年、2016年的时候,我已经准备退休,有时间了,就想还是应该在2017年两岸新闻交流30年时出一本文集,请两岸老一辈新闻交流亲历者写下他们的故事,目的就是想让后来人能了解两岸新闻交流初期的那些事儿。同时,对两岸新闻交流战线的前辈也是一个褒扬,因为他们做了很多铺路的事。早期做涉台新闻交流工作的同志都有一种情怀,是把两岸新闻交流当做使命、事业来做的,所以可以不计较得失。比如两岸新闻很敏感,政策性强,还不容易出成绩,没有成就感。但是仍旧有不少人一直坚持下来,他们自己说靠的就是一种情怀。虽然现在都退休了,但他们仍旧关注两岸局势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告诉年轻的记者,当时遇到的很多情况是现在记者遇不到,甚至想不到的。现在的局面是老一代人一步一步摸索过来、捋顺,让后来两岸新闻交流能够走得比较平坦,更顺畅。

  曾在网上看到过对我们经历过事情有一些不太准确的描述。出这本文集还有匡正谬误的作用。我的希望是第一要有可读性、故事性,要让人爱看。其次,希望能有一些学术性的文章,对以后研究两岸新闻交流史的人(如果有的话)有参考作用。

  我跟很多台湾记者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关系了,变成了朋友。现在回想起来,这工作挺有意义的。我和年轻同事说过,将来一旦两岸统一了,你会想到自己为此做出过贡献,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经历啊。

  感谢时任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张铭清院长、阎立峰老师和其他老师、同学们!他们为《文集》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也感谢所有为《文集》提供稿件的两岸媒体人,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文集》才能得以顺利出版。   中评社:与两岸新闻交流的全盛时代相比,现在年轻的两岸新闻人面临的挑战更多,可能迷茫也更多,您对两岸新闻界的新生代有什么寄语和期望?您认为两岸关系会有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吗?

  李安:我认为事物发展是螺旋性的,有时候可能会反覆,有一些挫折,但不会一直是倒退的,一定会有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年轻记者要耐得住寂寞,利用现在的时间练好内功,包括对两岸交流的认识,对政策的理解,对两岸民情社情的了解。既然做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对海峡两岸局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挑战大,机会就多,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会迎来两岸关系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李安(中)向在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事业上耕耘三十年的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右)、台湾中评社长俞雨霖(左)赠送《海峡两岸新闻交流30年纪念文集》(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张爽实习记者王嘉航)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部前主任李安近日接受中评社专访,回忆亲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三十年的点点滴滴。在两岸关系风急浪高的今天,李安寄语两岸年青一代新闻人,要抓紧时间苦练内功。他认为两岸交流会等到春暖花开的一天,因为“事物发展是螺旋性的,有时候会出现反覆,有一些挫折,但是不会一直是倒退的。”

  李安1991年到中国记协从事与港澳台新闻交流有关的工作,1998年担任中国记协台港澳办公室(后改名为台港澳工作部)主任,几乎见证了两岸新闻交流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李安在中国记协工作期间,主要参与组织、主办了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两岸新闻院系大学生新闻营以及其他新闻交流互访等活动,与不少两岸记者结成了好友,在他看来,新闻除了要做到公正、公平、客观,还要全面,“在报道一件事时,如果专门找它负面的地方,也可以找到,但除了这一面,还有另一面,可能另一面比这一面占的比重更大。两岸媒体应该都做到真正反映对方的全面情况。”他也认为不应该忌讳台湾记者看到大陆不好的方面,因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政府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就进步了,同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都不需要回避。“也许对方的观念难以一下改变,但是让他看到真实的东西,总会有触动。”

  李安参与编纂的《海峡两岸新闻交流30年纪念文集》已出版。他说,编辑这本文集的初衷是记录下两岸新闻交流初期的历史和两岸各界人士为推动新闻交流所作出的努力。在他看来,早期做涉台新闻交流工作的同志们都有一种情怀,是把两岸新闻交流当做使命、事业来做的。后来两岸新闻交流相对平稳的局面与这些前辈的探索与付出分不开,应该记录下他们的贡献。

  民进党上台后,出台种种措施打压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风急浪高的今天,李安寄语两岸年青一代新闻人,要抓紧时间苦练内功。他认为两岸交流会等到春暖花开的一天,因为“事物发展是螺旋性的,有时候会出现反覆,有一些挫折,但是不会一直是倒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