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攥出“油”的黑土地如何“用好养好”?

  中评社北京8月4日电/据新华社报道,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记者在我国东北黑土区采访发现,面对退化的黑土地,近年来东北地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探索适宜不同地区的黑土保护模式,黑土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当年能攥出“油”的黑土地遭透支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去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2737亿斤,占全国的逾五分之一。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约1.56亿亩,占到56.1%。记者深入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访,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黑土地在退化、流失,部分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黑龙江省北部的一名种粮大户,曾当着记者的面拿起铁锹,挖了不到一锹头深,便露出了黄土。

  今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哈尔滨发布了《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黑土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指出,目前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一些地区土壤黑土层不足20厘米,而且目前黑土层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减少。

  黑土变薄、变瘦、变硬了,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旱地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至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