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落花生精神”在两岸交流中现实意义

  中评社北京8月4日电(作者 余桐轩)今天是纪念台湾籍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许地山先生1894年2月3日出生在台湾台南一个爱国的书香门第,他父亲许南英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曾任台湾团练局统领,投身“抗日保台”的战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许地山先生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很早便确立了献身社会、报忠祖国的志向。
  
  1917年许地山先生进入北京燕京大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游行示威的行列,参加“火烧赵家楼”的义举,同年11月,与瞿秋白、郑振铎等创办了青年刊物《新社会》,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宣传科学和民主。1921年1月4日,许地山先生与茅盾、叶圣陶等12人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他ﻩ努力宣传“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热心组织新文学活动,并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小说、散文显ﻩ示新文学运动的实绩。1922年他创作的散文小品《落花生》,通过对落花生品格的赞美,阐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平凡、朴实,对人民有用,于社会有益,而不应当只慕虚荣、专求闻达。从此,他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他的《落花生》编入小学教材后,一直在海峡两岸产生广泛的影响,“落花生精神”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台湾是许地山的故乡,三岁就离开台湾的许地山,但他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论飞得多远,都不会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因为他的根在台湾。故乡的山山水水常常萦回在他的梦中。他一直怀有这样的愿望:哪一天一定亲自回到宝岛看看!
1933秋天,许地山先生携夫人周俟松终于踏上了故土。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使他热泪盈眶。从被迫“走日本反”(按当地叫法)至今,已经整整38个年头了,这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旅程啊!而此时的故乡还呻吟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回到故乡,他最不能忘记的是碧波荡漾的日月潭和魏巍秀丽的阿里山,在阿里山神木车站,他们久久留连在三 千年红桧木下,默默祈祷,期盼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1935年许地山先生应聘至香港大学任教,在港6年,对香港的文化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抗战爆发后,许地山先生毅然走出书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因劳瘁死,葬于香港,终年尚不满48岁。
  
  许地山先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真理、人格从高,一生奉行的是务实、求实、奉献、牺牲的“落花生精神”,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尊敬和爱戴。

  今天是纪念许地山先生逝世80周年,我们不仅要继承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遗产,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还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民主精神,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复杂尖锐,美国和西方加大“挺台”遏制中国大陆。民进党蔡英文当局继续与美日等反华联盟勾连与祖国大陆对抗,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推行“去中国化”和“渐进台独”,实施“反渗透法”“以疫谋独”,阻扰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出于政治本性打压其他政治力量更加猖獗。岛内政治生态更加恶劣,两岸交流合作障碍丛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停滞。但是,两岸关系“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将继续发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祖国大陆对台吸引力影响力日益增强,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刻意操弄所谓台湾社会“恐中拒统”心态,迟滞两岸融合发展,终将抗拒不了两岸关系滚滚向前的发展大势。“台独”不符合台湾社会的根本利益,对台湾民众具有不可承受的风险,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两岸关系的基本现状,也将越来越成为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认识。无论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祖国大陆将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同胞,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充足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心打赢这场战役,更有决心、有能力挫败民进党当局“以疫谋独”的野心。

  中华民族素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海峡两岸人民同文、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特别是对于我们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来说,台湾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故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没有谁比我们更加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落花生精神”,更需要我们不求闻达,默默无闻做对两岸人民有用,对两岸社会有益的平凡而朴实的人!    中评社北京8月4日电(作者 余桐轩)今天是纪念台湾籍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日子,许地山先生1894年2月3日出生在台湾台南一个爱国的书香门第,他父亲许南英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曾任台湾团练局统领,投身“抗日保台”的战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许地山先生自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很早便确立了献身社会、报忠祖国的志向。
  
  1917年许地山先生进入北京燕京大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游行示威的行列,参加“火烧赵家楼”的义举,同年11月,与瞿秋白、郑振铎等创办了青年刊物《新社会》,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宣传科学和民主。1921年1月4日,许地山先生与茅盾、叶圣陶等12人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他ﻩ努力宣传“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热心组织新文学活动,并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小说、散文显ﻩ示新文学运动的实绩。1922年他创作的散文小品《落花生》,通过对落花生品格的赞美,阐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平凡、朴实,对人民有用,于社会有益,而不应当只慕虚荣、专求闻达。从此,他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他的《落花生》编入小学教材后,一直在海峡两岸产生广泛的影响,“落花生精神”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台湾是许地山的故乡,三岁就离开台湾的许地山,但他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论飞得多远,都不会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因为他的根在台湾。故乡的山山水水常常萦回在他的梦中。他一直怀有这样的愿望:哪一天一定亲自回到宝岛看看!
1933秋天,许地山先生携夫人周俟松终于踏上了故土。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使他热泪盈眶。从被迫“走日本反”(按当地叫法)至今,已经整整38个年头了,这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旅程啊!而此时的故乡还呻吟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回到故乡,他最不能忘记的是碧波荡漾的日月潭和魏巍秀丽的阿里山,在阿里山神木车站,他们久久留连在三 千年红桧木下,默默祈祷,期盼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