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和补习 内地家长之痛

  中评社香港8月4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当未成年人遭遇手游时代,社会焦虑在膨胀,家长和教师陷入困扰;沉迷网游与补习泛滥,同样被内地家长深恶痛绝。没有自控力的青少年,抵挡不住“网瘾”的诱惑力,长时间沉迷游戏。手机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天敌,有的家长为不让孩子拿到手机打《王者荣耀》,甚至躲在外面不进家门。青少年沉迷网游造成的悲剧亦屡见报端,有的孩子偷偷用父母的银行卡甚至用网络借贷给游戏充钱。官媒早前指斥网络游戏为“精神鸦片”,实不为过。

  青少年沉迷游戏 过度消费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易于接触电子设备。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上月底发布的报告指出,内地62.5%的未成年网民在过去半年中玩过网络游戏,其中,13.2%的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

  而今,“网络游戏被称为精神鸦片,离禁止还远吗?”一位网友如是点评道。

  可是,针对网络游戏的监管绝非一禁了之。实际上,过去五六年至今,内地游戏行业监管在持续加码,监管部门要求游戏实名注册,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甚至设置游戏付费上限。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专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或服务。

  但监管手段显然跟不上电子产品发展的脚步。由于市场上多数网络游戏产品均向未成年人开放,青少年可以轻松绕过注册限制,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未解。

  产业发展双刃剑 监管陷两难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一直被称为双刃剑。此次批评网游产业的报道,刊发在新华社主管的报刊《经济参考报》上,引发网游公司股价重挫,实际上仅上线4小时即遭删除。然而很有戏剧性的是,这一报道在当日晚间重新上线。不过,报道标题由原来的《“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变成了《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标题上寥寥数语的变化,或许正暗合网游监管所面临的两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