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融化"三年:"科技硬核"增色几何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评社北京8月11日电/据证券日报报道,从2018年开始,在金融强监管下,互联网企业掀起了“去金融化”的浪潮,并向科技公司转型。

  京东金融、度小满、小米支付、蚂蚁金服等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了去“金融”转型“科技”的行动。实际上不仅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网易、滴滴、美团等新兴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弱金融、强技术趋势也越发明显。

  “金融和科技是一体两面,应该看到的是,金融和科技双向融合正在形成世界性潮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否拥有牌照,互联网企业都不会放弃金融业务,而是会进行业务整合,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切入金融领域。

  “去金融化”的被动与主动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类网贷平台的出现,但P2P业务管理混乱的平台陆续倒闭,跑路的消息陆续发生,互联网金融行业强监管政策随即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也被提上台前,此后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共享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新概念出现。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互联网金融和P2P已经被严格区分,从政策上限制加杠杆的行为,使P2P平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做金融的过程中存在加杠杆和数据安全问题,使得这类企业在监管趋严下不得不转型”。

  如京东金融宣布向数字科技战略转型,不再持有金融产品,将其转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做,自己则提供科技方面的输出,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百度金融进行了分拆,不再注重控股权与金融牌照,转向金融科技;蚂蚁金服则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下称蚂蚁集团);网易理财下线了所有产品;滴滴金融昙花一现……

  华为云MVP马超对《证券日报》表示:“互联网和金融本身是‘好搭档’,但近年来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资本化以及无序扩张的现象。由于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与短视性,往往急功近利,并将不合规的做法美其名曰为不断试错。重拳制止、大幅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违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脚步。”

气垫床使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