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女运动员

  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女子铅球的金牌宝座从前没有黄种人的身影。在今届东京奥运会,巩立姣缔造了历史,成为中国女子铅球第一人。以二十米五八的成绩夺得比赛金牌后,巩立姣接受采访称:“这一刻我等了二十一年。所以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我实现了。”五花八门的梦想论述,我们已经见识过太多。然而这一段发言尤其具有感染力。这首先是因为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一套非常残酷的选拔机制。我们所谙熟于心的“天道酬勤”可能并不常常有效,“十年磨一剑”并不保证一定能获得一张通往冠军的门票,而在奥运会报道中光荣的奖牌背后,更多的是不为人所知的遗憾与辛酸。在一个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中,巩立姣的夺冠梦坚持了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是汗水浇灌的二十一年,也是与伤病相伴相生的二十一年。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体力与技术的磨炼恐怕还不是最关键的。意志力的考验才是围绕在运动员生命中难以回避、至关重要的关卡。

  竞技运动往往热衷于讲述天才的故事。对天赋的崇拜具象地体现在奥运内外各种关于“天降紫微星”的话语中,然而,竞技运动最常见的却是“地才”的奋斗历程。横空出世的天才固然值得艶羡,但百折不挠的“地才”更值得我们敬佩。巩立姣参加过二○○八年、二○一二年以及二○一六年的奥运,曾获铜牌、银牌。在竞技运动的运作法则中,实力与运气都是刚需。而运气并非系于等待,而在于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巩立姣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女性形象。在迄今为止活跃在各种媒介上的女性形象公共呈现中,追梦的女性并不多见。无论在新闻还是在银幕中,我们纵然拥有很多坚强的妈妈、贤惠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女儿形象,但为了梦想破釜沉舟的女性个体往往没有得到内容创作者的足够重视。

  女性在事业上的进取心有时不得不经历一系列刻板印象。这种进取心,常被指认为不合时宜的“野心”。与此相对的是,乖巧、温柔、懂事、听话似乎约定俗成地被视为一种对女性的赞美,“被喜欢”成为内在于当今不少女性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一环。相比起“被喜欢”,我更愿意看到另外三个字,那就是“我想赢”。而这三个字,清晰地写在巩立姣激动的神情里,写在侯志慧、刘诗雯等一众女运动员坚毅的眼神中。它的另一个名字又叫“胜负欲”。侯志慧在东奥前曾对记者说,冠军要由自己亲自拿回来,字里行间铿锵有力。刘诗雯说奥运冠军对于她而言,比生命更重要。只要能赢球,可以什么都不要。这无疑是充满“野心”、拒绝妥协,甚至是满溢攻击性的。而这同样是一种女性的力量,是一种刚健有力的美感,以及倡导独立、自主与拚搏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