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为何要引入做市商制度
日前发布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
尽管去年已有相关新闻,但市场仍然对此颇为关注,代表性的观点有几种:一是之所以科创板最初不搞做市商,是因为目前的竞价交易制度不完善,如今改成做市商可一劳永逸;二是做市商制度就是“坐庄”,不利于科创板交易;三是做市商制度一定利好科创板交易,尤其利好券商板块。
目前,资本市场主流的交易制度有竞价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两大类。A股市场的主板、创业板等使用以时间优先、价格优先为特征的竞价交易制度。在这种指令性交易制度下,投资者交易信息相对透明,交易和监管成本相对不高。在竞价交易中,证券公司就像“红娘”,扮演着撮合交易、收取佣金的角色,自己并不实际参与交易。
而做市商不仅是“红娘”,更是股市的二道贩子、真实参与炒股的“倒爷”。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证券经营法人(一般是证券公司)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
通俗地说,如果把证券交易比作踢足球,那么当一支球队“十缺一”时,若没有其他人参与,则无法顺利开展比赛(交易)。此时,市场亟需引入“外援”,即做市商,帮助投资者随时完成交易,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交易。
从这个角度看待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好处不少。首先是从流动性考虑。万得资讯统计显示,科创板开板2年多来,成交额始终在500多亿元波动,占全部A股成交金额的比例徘徊在4%左右,这两个指标均大幅低于创业板、主板同期数据。流动性欠佳,与科创板市值占全部A股总市值约5%的地位不相称。此时引入做市商,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为科创板带来不间断的交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