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红线 防止垄断与滥用
李晓东表示,从20多年前的互联网公司最初做媒体,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发展到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全部都是以数据为基础,这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所有的经营模式,其实都是和数据有关,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为了传输数据和传递信息。可以说,原来对数据安全并不足够重视,数据处于近乎“裸奔”状态。但是,中国公民的数据保护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总的来讲,国家在逐渐认识到了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之后,在抓根本问题,在调整完善各种相关立法并采取切实行动。
李晓东分析称,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和基础,是一种“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权属决定经济模式。过去20多年,数据权属始终没有明晰。就以滴滴出行打车数据为例,用户可能认为属个人隐私,特别是个人行动轨迹数据,但是如果没有平台的存在以及为个人行动数据赋能,那么个人行动的详细轨迹数据也就无从产生,如果数据完全属于个人且不容易被使用,那么平台基于数据优化服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数据到底归属谁以及如何恰当使用,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
李晓东认为,数字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应该鼓励和促进利用,繁荣市场。随着发展过程中,数据领域经常出现垄断和优质企业限制竞争的情况,最终可能对数字经济和数据产业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要同步规范行业发展和防止不正当竞争或者滥用问题的出现。最后,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的底线。数据流通都有红线,而红线是怎样的还并不是非常清晰。比如个人信息的定义,什么叫做个人信息被侵犯或者被滥用?如何避免数据的使用有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
“其实滴滴出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等最终国家安全审查的结果出来的时候,业界可以看到国家到底在网络安全上的尺度是什么,这对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也是有利的。”李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