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栀:中国在西方负面形象在上升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实习记者 文婷)7月20日,由高校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院系联盟、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团队、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研讨会以“如何克服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为主题,研讨会由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教授陈杰主持,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担任主讲嘉宾。王义栀表示新冠疫情之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总体而言中国在西方负面形象在上升。基于此他提出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要通过“三非”+“四特”实现崛起和复兴,从而为中国寻找三种传统——传统文化、西方道统、正统,依次实现新的三位一体。

  谈到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时,王义栀认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国际对华舆论呈现日益分化的趋势。他提出西方不能代表国际社会,西方舆论不代表国际舆论,但是西方舆论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有目共睹,西方在疫情爆发后对中国的敌意有增无减,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实事求是的探讨如何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他指出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变迁陈向初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话题,从中国威胁到中国恐惧的趋势。以前的中国问题是西方自身观的一种折射,到中国话题就成为世界观的一种折射。

  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王义栀提出了三点见解:(1)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西方社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唯体制论。(2)西方社会认为像我不好,不像我也不好。(3)西方社会存在中国人好,党国不好的看法。这种西方社会的中国悖论折射了一种“西方悖论”,西方文明因而也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西方-神论-数字无神论;政治正确-数字不正确;私有制-公域;零和博弈-共享经济。关于西方的中国悖论,他提出了一个公式即“中国悖论”+“西方悖论”=“世界悖论”,他认为安全靠美国,市场靠中国。

  在此基础上,王义栀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他认为中国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有四层含义:(1)类比容易理解,但异化,不类比又无法理解;(2)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3)实力与形象(安全)的悖论。中国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特色与普世悖论,因而中国情境下的公共外交悖论主要是指:各国都特色,世界才特色;无为与有为悖论;身份悖论;属性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