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着力保存城市历史和文脉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据人民网报道,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漫步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总体格局依然可辨,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历史街区古韵悠长,近代开埠交融中西……福州古厝留下的印记,镌刻着城市的年轮,勾连起文化的血脉。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如今在福州,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珍爱,日益深入人心。

  “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村头,伫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牌坊,上层匾额刻有“尚书里”三个大字,背面载有林氏族人科举功名,记录着古村的文脉昌隆。

  2020年,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连接线实施拓宽改造,工程最初规划将这座石牌坊向东北方向迁移20米。当项目提交福州“多规合一”平台会商时,文物部门态度鲜明:林浦尚书里石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高速公路连接线线路。

  最终,工程方案调整,牌坊原址保护。

  制度法规护航古厝保护,福州已推进多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就创新探索“一颗印”保护机制——城建项目立项时,需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加盖文物部门印章。如今,文物保护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福州城乡规划和“多规合一”平台。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优先”机制,愈发精细。

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