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选委:凝聚香港社会 助力繁荣发展

香港孔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汉良(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19日电(中评报道组)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将于9月19日举行,宗教界界别分组由香港六大宗教提名产生60人。部分宗教界选委近日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新选举制度是对原有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完善,选举委员会包含了社会各界,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宗教信仰具有凝聚及动员力量,未来将积极发挥整合作用、桥梁作用,推动香港社会繁荣稳定发展。选委们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亦为青年上流、产业单一、房屋问题等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助力。香港应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谈爱国者治港:保障香港社会整体利益

  香港孔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汉良表示,新选举制度下的选委会将保障香港社会整体利益,推动特区管治架构改革,积极发挥好国家与香港间的桥梁作用。谈及新选举制度下的选委会作用,他指出,首先,本届选委会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代表性,都较往届有所提升,若能把握好这一优势,可有效保障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

  其次,选委会要发挥好国家与香港之间的桥梁作用。此次第五界别新增“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使国家与香港之间的联系更为坚固,在体现“一国两制”方针的同时强化国家意识。

  最后,选委会应通过接下来的三场选举推动管治架构改革。在改善特区政府管治方面,选委会将选举产生行政长官候选人、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立法会议员和直接参与提名立法会议员候选人,未来立法会议员和行政长官将拥有共同的选民基础,有助缓和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关系,提升特区政府管治效能。

  香港伊斯兰联会教长杨兴本表示,新的选举制度是对香港原有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完善,使得选举委员会包含了社会各界,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增加了民主的成分。爱国爱港是成为选委的首要原则和底线。除此之外,选委还需要有能力、有才干,维护香港的利益,维护港人福祉,对香港和国家负责。

  “作为一个穆斯林,既有宗教身份,也有公民身份,既要遵守教义,也要遵守当地法律。这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主张。”杨兴本说,我们要热爱生活的地方,热爱故乡,热爱国家,尽到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尽力让社会更加稳定,更加繁荣。在香港的穆斯林基本上都担得起“爱国爱港”四个字。教胞中有不少少数族裔,但他们都热爱中国、热爱香港,在修例风波期间与本地穆斯林同仇敌忾,谴责暴力,并认为部分年轻人举港英旗帜的行径不可理喻。“因为我们生活在香港,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都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

香港伊斯兰联会教长杨兴本(中评社图片)

  谈香港经济民生问题:推出治标更治本举措

  谈及如何改善香港的经济民生问题,道联会副主席黄成益博士指出,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衣食住行。然而,香港的房屋问题颇为严峻,成为了不可忽视、必须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私楼价格高企,普通百姓和大量年轻人无法置业,而特区政府兴建公屋和居屋的进度又很迟缓,导致轮候公屋的时间越来越长。

  “《道德经》有云: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黄成益引述道家经典作品《道德经》说,中国人最讲究安居乐业,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沉重的负担,如果不解决这些怨气,谈何社会和谐?因此特区政府应该在这方忙多下苦功,妥善利用新界棕地、郊野公园边陲等土地,加快收地程序,加快兴建房屋,解决市民“上楼难”之困。

  “很多年轻人看不到上楼的希望,内心自然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气。”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何德心表示,香港最大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就是房屋问题。1997年,董建华先生提出的“八万五”建屋计划利用供求关系调节住房,其实是解决房屋问题的好办法,可惜回归20多年都无法实现。香港并不是没有土地,已经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只有23%。此前梁振英提出应发展边陲郊野土地,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此外,排除立法会中反对派的阻挠后,香港要继续进行填海造地。新加坡的填海项目做得非常不错,香港解决房屋问题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新加坡。他亦提出,香港有大量的二手楼,却很难向银行借贷,所以很多市民被迫购买新楼盘,但新楼盘价格高、负担重,令不少家庭负担沉重,特区政府应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道联会副主席黄成益(中评社图片)

  香港孔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汉良说,香港5-7月失业率已回落至5%,但失业问题仍然严峻。失业大军中不乏应届毕业的年轻人,这牵扯到香港人才培育和就职市场资源不对称问题。因此,要大力鼓励青年人将就业市场扩展至整个大湾区。特区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推广“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并团结三地青年,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中大有可为。

  要解决香港住屋贵、住屋细、住屋难问题,吴汉良建议,短期看,可以放宽地积比率、改化土地、收地重置以及加快或精简在现行法例审批中的建楼申请程序,并提升市区重建流程及建筑方法,缩短建筑及验收时间;长期看,可以考虑开发边陲地带。香港拥有大量未开发土地,运用率亦仅及新加坡一半,当中涉及4万多公顷的郊野公园及边陲地带。此外,香港现有4千多公顷农地,发展潜力巨大。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董事李炳光牧师提到,香港的贫富悬殊、就业、教育、住房等深层次矛盾确实不容易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尤其是住房问题,很多市民还“捱”在劏房中,不少年轻人面对高企的房价而感到绝望,已经造成了社会严重的怨气和撕裂。今年七月,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期盼2049年的香港告别劏房、笼屋。这给了香港一个希望。但是,房屋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香港政府的作为,希望特区政府能够加大土地供应、兴建公屋、控制楼价上涨。

  天主教代表谢战则认为,特区政府缺乏明确与积极的产业政策,造成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化,经济主要由金融和地产推动增长,未能提升生产效率,也未能提高广大市民收入,导致财富严重不均。此外,市民难以负担的住房成本、缺乏向上流动性、紧缺的社会保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区政府需要将目光能放长远,反思香港结构性的问题与发展,推出治标更治本的举措,高瞻远瞩地解决经济、土地、房屋等根本困局。

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何德心(中评社图片)

  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各界需把握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必然趋势。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提到,上世纪80年代,香港GDP占内地的四分之一,而现在国家迅速发展,毗邻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已经蜕变为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GDP在近几年也超越了香港。他认为,近些年来因过分搞政治,香港的经济发展有所滞后,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我有参与到国家政治体制中,国家每五年有规划,每年两会又有修正。香港也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宽运法师提出,香港应取长补短,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内地的长处。国家正在推动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球布局,内地很多年轻人都有国际视野,香港人不能将自己局限于10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能局限于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上等人讲格局,中等人讲做事,下等人讲是非。香港人想要做上等人首先要有大格局,不仅要有香港格局,还要有国家格局,更要有世界格局。” 

  香港孔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汉良认为,香港未来应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高,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香港近年无论是经济、创科还是人才培养发展都处于瓶颈阶段,急需另觅新出路,带动市场,刺激和增强整体竞争力。此外,香港亦需把握国家双循环机遇,拓展市场。面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香港作为国际商贸平台、金融中心,背靠内地、面向国际,可完美发挥经济纽带对外联系作用,以提升大湾区对更广地区的互动,带动泛珠以至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发展。如此以来,香港不仅在服务贸易上有新突破,还能把握国内大循环机遇拓展内销市场,在对外循环方面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经贸联系。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董事李炳光牧师(中评社图片)

  香港佛教联合会秘书长演慈法师表示,香港过去与现在均一直因背靠祖国而获益。殖民时代,香港与内地同样联系密切,许多香港企业因搬迁到内地发展,成就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辉煌。当今,国力的崛起对香港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和带领作用,香港企业只要懂得优势互补,与国家的发展骈驾齐行,就能互惠互利、互相成就。

  演慈法师称,香港人立足于国际都市,向来被称赞具有“国际视野”,但偏偏又缺乏“国家观念”,错失了参与国家多个发展阶段的好时机。不过现在明白过来也不迟,香港处于中国发展大局之中,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大湾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等存在诸多的发展机遇。面向世界,背靠祖国,如能充分发挥好香港的优势和功能,不止为香港、祖国作出贡献,亦为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

  道联会主席梁德华谈到,近年来香港深陷政治争拗和社会运动,经济发展落后于内地及周边地区,在社会稳定之后,香港将进入良政善治的新局面,各界应有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共识,奋起直追,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持、巩固、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梁德华进一步指出,香港是大湾区的一部分,毗邻区内其他城市,在地理和城市分工上有很强的连接性。广东政府、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大力支持大湾区的发展,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也为港人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无论是港企还是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积极投身大湾区。

天主教代表谢战(中评社图片)

  

  谈深化港人国家认同: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入手

  “香港很多人没有‘我是中国人’的意识。”天主教代表麦邓碧仪说,因为殖民的历史,回归前不少香港人没有国家意识,回归后更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软性的爱国教育,例如让他们多参与国家项目或活动。她忆述,“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港中学生发挥创意,设计适合在太空进行的科学实验,得奖方案由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进行实验。

  麦邓碧仪指出,此类项目能让香港学生深入解国家在航天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有效提升了他们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参与感。香港学生受到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听到了很多有关内地的负面声音,让香港学生多多参与国家项目,能够破除他们的刻板印象,启发他们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认同感,让他们真正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啬色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表示,香港实施国安法之后,更可以放心推动爱国教育。他介绍,近年来啬色园大力推行爱国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尊重国家意识,不仅在所有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学生也要学懂唱国歌。同时,还特别开设有普通话课程。二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萃,尤其是中国道德教育如“尊师重道”等传统。他认为,香港的教育不能一面倒只吸收西方思想,还需把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教育,与西方教育蕴含的开放思维相互融合。三是要求校方领导及教师团队要有爱国意识,教师绝不可在校内鼓吹“反国家”的观念。作为中国人,教师团体本就应该注重爱国教育。另一方面,目前啬色园正在与香港教育大学合作推行“心灵教育”,希望提供更多渠道让教师及学生有机会关注自己的道德和信念,懂得让心灵走向正能量及乐观心态。

香港佛教联合会秘书长演慈法师(中评社图片)

  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何德心则指出,要从小培养港人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思想。针对小朋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入手,宣扬相关理念;针对中小学生,则要通过时事去教导,令他们产生正确的国家认同感。“有很多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故事书籍值得读,例如精忠报国岳飞,此类书籍可以积极推广给香港的下一代。” 

  何德心说,佛教里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宗教。现代人比较缺乏“知恩图报”的精神,但要知道没有国何来家?国家养育我们,我们应该去回报国家。从世界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国家发展得不好,其他国家就不会尊重该国国民。所以,一切都要从教育着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香港人很崇拜外国文化,无论从发型、衣着还是英文名,都透露出外国文化的影子。”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表示,世界各国都非常尊重并信仰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发展如此迅速,在世界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香港人应该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汤恩佳提到,拔萃、喇沙等香港一流中学的校徽和办学理念中,都蕴含着儒家文化。他建议,香港未来应该大力宣传中华文化,多使用中文,尤其是在年轻人教育中应更加重视这一点。

道联会主席梁德华(中评社图片)

天主教代表麦邓碧仪(中评社图片)

啬色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中评社图片)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中评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