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㓥房20年 老伯希望能看见㓥房在港消失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繁华香港的背后,竟有超过22.6万人蜗居㓥房笼屋等斗室,令人悲叹!
大公报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指出,香港的命运一直同祖国紧密相连,当我们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期盼那时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和谐安宁。“特别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㓥房、‘笼屋’。”
做了“笼民”20多年、74岁的梁伯感慨地说,“听到中央关心我哋,终于见到曙光,希望我有生之年,见到笼屋㓥房消失。”
㓥房和笼屋,在香港不是新事物。根据统计,现时全港有超过11万户基层家庭、逾22.6万人住在这类狭窄斗室,令人悲叹!大公报记者近日走访多户“㓥房人家”,有住在笼屋、板间房、㓥房的,也有蜗居阁楼、太空仓、天台屋的,还有屈居一个细小床位的。事实上,这样的基层生活,远远不单是土地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记者走进大角咀福全街一幢旧式楼宇,后楼梯间堆满家用煤气罐、木板等杂物,其中一个单位门外当眼处,张贴了“私人地方,谢绝探访”字句。记者甫入屋,单位内的走廊右边有两间公用厕所,传出令人恶心的异味,掩鼻前行,步往大厅,眼前是20多个布满灰尘和铁锈的大铁网──笼屋。人睡在里面,犹似笼中鸟,难怪联合国曾经公开批评:“笼屋,侮辱人的尊严!”
木虱遍笼屋 夜夜屈膝睡
一格格铁丝网由地面伸至天花板,大铁笼分间成上、中、下三层床位,铁笼内每格床位设有铁门,让租户外出时上锁。陈旧的墙身油漆斑驳,木虱遍布笼屋每一隅,肆意横行。大厅中间摆放两张可收叠的尼龙床,单位内近半的笼屋已上锁,从密密格子窥探,睡床摆满日常用品,相信租客外出工作。
“唔少人都搬走晒,我唔知仲住得几耐。”74岁的梁伯说,他栖身的床位,是在一个大铁笼内的中间格,床边有冷气机,但日久失修,有等于无,大热天时,只能靠打开窗户和开着几把残旧的挂墙风扇,略略降温。个子不高的梁伯躺在床上,也无法伸直双脚,但他在笼屋的屈膝生活,足足过了20多年。在笼内,梁伯看着“室友”一个个脱笼而出,深感唏嘘:“而家呢间屋剩下六人住,有啲人搬到大少少嘅㓥房,有啲人等到上楼,无搬走嘅,可能同我一样,年纪大搬唔郁,又或者习惯咗笼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