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北京非遗的年轻人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2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如何传承好这笔宝贵财富,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赋能?一群喜爱非遗的年轻人不断探索,蹚出了一条条新路。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京绣代表性传承人田鹏:

  “京绣不仅要活在过去、现在,也要活在未来”

  田鹏是京绣第五代传人。

  京绣又称宫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田鹏说,他的祖太姥爷梁枝在清朝皇宫的绣花局当绣工,京绣非常精细,一个巴掌大的花朵也需要绣上万针。

  在田鹏印象中,因为长年绣花,姥爷拿绣花针和顶针的手指上结了厚厚的茧子,两个肩膀也不一样高低。年幼的田鹏时常帮母亲梁淑平劈线、穿针,看着绣花针在闪着光的绸缎里外上下翻飞,缎面上精美的图案让他啧啧称奇,不时在母亲指导下饶有兴味地绣上几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