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pp围猎用户时间应依法“反围猎”
目前,全国App总数为302万款,相比之前数量下降明显,这既缘于市场竞争淘汰,更缘于工信部等有效治理。而“大浪淘沙”之后的这些App,并不意味着都规规矩矩,其中,现象之一是“围猎”,有的通过算法围猎用户习惯兴趣(也称大数据“杀熟”);有的花式围猎用户时间。
不良App对用户每一种围猎都是为了商业利益。拿App围猎用户时间来说,有的通过化妆术、利诱术、隐身术等方式引诱用户点击进入,无疑是为了增加流量,而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竞争与盈利的核心要素。App这种“骗点击”的行为,对用户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的App不仅引诱用户点击,而且还拖时长。典型例子就是所谓的“走路赚钱软件”,名义上是“步数越多赚钱越多”,其实是引诱用户长时间使用。App这么做,是因为用户停留时长是一种价值目标,有的通过这种手段增加用户黏性来达到某些违法目的,但用户耗费时间后却提现困难。
比较霸道、无赖的围猎方式,是App广告的关闭按钮或真伪莫辨、或体积很小、或颜色较淡,名义上给了用户关闭广告的“自由选择”,但用户点击关闭按钮时要么关闭不了,要么把用户导入广告商页面。也就是说,App想方设法让用户长时间浏览广告以获利。
对于以上这些围猎用户时间来牟利的方式,不少用户深有体会,自然不满,而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不再使用。但面对不良App围猎方式不断花样翻新,部分用户难免继续上当。所以,对于围猎用户时间的不良App,最好是加强日常治理,对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法“反围猎”。
比如App用“哥,好久没联系了,我想……”“您有一条未读的工作消息”这类虚假信息诱骗用户点击的行为,实际是种虚假宣传,属于欺诈式营销,因为这类宣传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有关部门应依法约谈乃至直接处罚违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