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探索数字经济新范式

  中评社北京7月21日电/据大公报报道, 7月13日,2021(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主题是“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互联网引领数字经济新发展”,探讨了当前消费互联网领域数个突出的问题。数码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尖端所在,其成败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对香港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前消费互联网领域的问题在于:一味以价格战追求垄断地位,而非改善经济运作效率。企业要获取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是透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便是透过产品的价格战。消费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来是立足于资讯科技,减低消费者获取市场资讯的成本,提升供求配对的效率。然而,消费互联网巨头发展策略多是采取价格战为主的策略,美团、滴滴出行、拼多多等就是个中佼佼者。随着消费互联网企业立足的市场逐渐成熟稳定,企业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忽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经营,不能真正改善经济运作效率。

  平台垄断滋生不公

  价格战的成长策略必会令企业有更强动机盘剥消费者。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那也只是延后了支付的时间。消费互联网在发展之初,烧钱提供消费补贴的资本多数源于风险投资基金。价格战为主的竞争环境令消费互联网企业多半靠比拼融资优势,扩大市场形成规模效应,获取市场垄断地位,形成产业上下游的谈判优势。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和企业烧钱越厉害,就越需要加强盘剥消费者的力度,补偿以往的损失,图谋更好的估值回报。

  消费互联网企业盘剥消费者的要害,在于构建资讯不对称的优势,实施价格歧视政策。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曾被曝利用大资料分析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用户使用平台越久,推荐商品越接近其愿意支付金额的上限。据北京市消协一项调查显示,超八成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如今相当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杀熟的基础正是企业借助自身垄断地位,要求用户提供大量数据,侵犯私隐,令网络平台了解客户良多,而客户不清楚自己被分类而推出价格歧视。长远而言,这种做法有损企业形象,偏离改善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同时压制消费者与供应商,形成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