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硅谷 育种种菜智能化

机器人在智能温室内作业。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7月12日电/先进技术助力农业生产,浇水施肥采摘不需人手。

  香港文汇报报道,位于山东寿光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正在集中攻坚现代农业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新装备,打造中国蔬菜“硅谷”。而占地240亩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则是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给农业带来的高效和变革。当中,作为内地最大单体面积达8万平米跨度外的保温智能温室,竟然只需少量工人进行日常维护,浇水施肥、保温放风等均采用智能管控,并应用多种不同功能机器人,实现机械授粉、喷药、巡检、采摘、运输等。

  智慧农业科技园项目,应用了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120多项专利技术,解决了以往智能温室冬季生产能耗大的问题,可比荷兰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走进这个单体面积最大的8万平米大跨度外的保温智能温室,看到10余万株无土栽培的番茄已结满果实,不时有机器人来回穿梭。作为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型番茄工厂项目,整个温室内却只有二十几个工人在进行日常维护,浇水施肥、保温放风等均采用智能模式。

  授粉喷药机器人包揽

  在智能温室的地面上,记者看到许多供机器人行走的加温管道和二维码。据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温室内现有7种不同功能的22台机器人,可以实现授粉、喷药、巡检、采摘、运输等多种功能。机器人的背后有一个智慧管控系统,主要承担温室决策控制、机器人调度指挥等工作。比如巡检机器人通过3D扫描发现有果子成熟后上传到系统,系统就会通知采摘机器人过去作业,然后由轨道运输机器人把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运送到加工车间。

  “通过智能田间作业装置、多功能植保机等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实现对果蔬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全自动管理和远程控制。”寿光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李光聚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目前温室内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未来会实现真正的蔬菜生产工厂化,无需人工操作。当然这还是需要时间。”

● 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香港文汇报

  比 荷兰模式降耗超一半

  “我国长江以北建的许多荷兰模式智能温室,由于供暖费用非常高,在实际应用中冬季不能生产,夏季温度过高亦无法使用,智能温室每年实际应用时间只有五六个月。这个温室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耗能,同时提升温室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李光聚表示。

  据介绍,与荷兰模式智能温室相比,寿光智能温室首次采用三玻两腔玻璃作为外立面透光保温层,比传统中空玻璃透光率降低10%-15%,但是热阻值提高了5倍;温室顶部采用的漫散射玻璃,解决了挡光遮阴、光照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温室首次采用可分时关启外保温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增温保温,并通过正压过滤消毒调温调气一体化环控系统,使温度更适宜、环境更洁净。加上高效精准水肥管控系统和智能物联网系统的应用,整个智能温室实现了智慧化管控和机械化生产。

  “以前可控制在3到5度的温差,现在则更精准,光照强度更为适合,用水、用肥亦是如此。所以生产出来的蔬菜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表象,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李光聚说,“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健康的时候不会随便去吃药的,蔬菜健康了几乎不用农药去防病防虫。”

  应用转化多项科研成果

  作为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核心配套项目,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占地3,000亩,总投资8.5亿元人民币,分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验证区、中国农科院蔬菜创新研发区、中国科学院土壤改良试验区、成果转化推广区、智慧农业科技园和基地研发中心。目前已引进了方志远、赵春江、李天来、王汉中等院士和相关专家的多项研究成果在基地展示和应用。农民的宅子与院士专家们的“试验棚”只有一路之隔。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内一座座智能大棚已拔地而起。据了解,整个基地目前已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工厂化智能温室、新材料高温大棚、滑盖式大棚、模块化组装日光温室等10余种棚型,配套建设了8,000平米的研发中心,可满足蔬菜标准多种种植模式下的试验验证、示范推广和数据采集,是内地面积最大、棚型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标准试验验证基地。目前基地集中展示的最新蔬菜品种有3,000多个,前沿技术成果达200多项。

  “疫情之后全国各地来参观的业内人士络绎不绝,在这里能够看到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李光聚说,基地正在整合形成蔬菜智慧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管理模式,将对山东乃至全国的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智能温室外景。香港文汇报

寿光智能温室地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温室内机器人

机器人在智能温室内作业。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香港7月12日电/先进技术助力农业生产,浇水施肥采摘不需人手。

  香港文汇报报道,位于山东寿光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正在集中攻坚现代农业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新装备,打造中国蔬菜“硅谷”。而占地240亩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则是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给农业带来的高效和变革。当中,作为内地最大单体面积达8万平米跨度外的保温智能温室,竟然只需少量工人进行日常维护,浇水施肥、保温放风等均采用智能管控,并应用多种不同功能机器人,实现机械授粉、喷药、巡检、采摘、运输等。

  智慧农业科技园项目,应用了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120多项专利技术,解决了以往智能温室冬季生产能耗大的问题,可比荷兰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走进这个单体面积最大的8万平米大跨度外的保温智能温室,看到10余万株无土栽培的番茄已结满果实,不时有机器人来回穿梭。作为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型番茄工厂项目,整个温室内却只有二十几个工人在进行日常维护,浇水施肥、保温放风等均采用智能模式。

  授粉喷药机器人包揽

  在智能温室的地面上,记者看到许多供机器人行走的加温管道和二维码。据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温室内现有7种不同功能的22台机器人,可以实现授粉、喷药、巡检、采摘、运输等多种功能。机器人的背后有一个智慧管控系统,主要承担温室决策控制、机器人调度指挥等工作。比如巡检机器人通过3D扫描发现有果子成熟后上传到系统,系统就会通知采摘机器人过去作业,然后由轨道运输机器人把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运送到加工车间。

  “通过智能田间作业装置、多功能植保机等各类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实现对果蔬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全自动管理和远程控制。”寿光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李光聚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目前温室内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未来会实现真正的蔬菜生产工厂化,无需人工操作。当然这还是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