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经济同盟前景如何?

  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日本经济新闻》6月28日发表文章,披露美国民主党政府谋求恢复美国主导的经济同盟。这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到欧洲访问,试图建立外交军事战略同盟之后,在亚洲地区建立的一个针对中国的同盟。

  报道说,美国民主党政府已经改变美国共和党政府的作法,不再通过征收惩罚性关税,迫使美国在亚洲的同盟国投资美国,而是希望日本、韩国等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同盟国家,主动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在美国设立工厂,以便建立新的更加牢固的产业链。

  事实上,韩国已经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附近建设工厂。这是美国建立以美国为中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决定联合日本、韩国等半导体产业大国,共同在美国建立新的产业链和半导体零部件的供应系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日本和韩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中国,建立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半导体产业体系。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是半导体产品出口大国。日本出口美国的半导体产品,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美国除了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之外,直接对日本出口美国的半导体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并且扶持韩国作为日本的竞争对手,发展半导体产业,为美国提供半导体产品和半导体产品的零部件。

  进入本世纪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缓慢。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本试图依靠自己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的科技储备,重新振兴半导体产业。日本政府史无前例地对日本企业出口韩国半导体零部件制造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性措施,目的就是要让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遭受重创。

  韩国虽然寻求双边谈判解决问题,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之后,韩国政府不得不放弃希望,转而寻求生产半导体零部件的原材料。现在韩国在半导体零部件原材料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步。这得益于美国的技术。正因为如此,韩国企业在美国设立半导体生产车间或者生产基地,丝毫不令人感到奇怪。

  韩国、日本都是市场饱和国家。美国虽然是半导体需求大国,但是,美国自身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美国高通公司以及许多半导体生产企业,依靠向中国出口半导体产品赚取利润。美国高通公司40%利润来自于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企业在美国设立工厂,能否获取足够的利润,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换句话说,由于日本、韩国和美国都是半导体制造大国,同时也是市场严重饱和的国家,因此,日本、韩国和美国共同生产半导体产品,能否阻止中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

  如果日本、韩国在美国投资设立工厂,生产半导体产品,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得到巩固,但势必会影响美国国内半导体生产企业的利润。也就是说,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半导体生产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制造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因此,把矛头对准中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必然会失去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如果日本、韩国和美国企业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制造的半导体产品出现严重过剩,那么,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半导体生产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半导体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如果从生产要素组合的角度来看,选择在哪个国家设立企业,需要考虑成本问题。但是,发展半导体产业,除了考虑成本问题,还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如果只是建立一个半导体产业链系统,或者完善半导体零部件生产原材料的供应链系统,而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最终必然会出现严重过剩。

  中国当然希望日本、韩国和美国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半导体产业领域,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大幅度降低成本,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半导体产品或者生产半导体产品的零部件或者生产零部件的原材料。可是,如果用来对付中国,企图阻止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那么,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过去,西方一些国家批评中国“以市场换取技术”。事实上,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竞争策略。如果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当然可以借此作为谈判的筹码,要求相关企业开放技术。如果一方面试图扩大出口,可是另一方面却拒绝转让技术,那么,中国绝对不会盲目地开放市场。